监管利剑刺穿洪良业绩“纸包装”


2009年,香港市场取得了IPO募集总额高达2440亿港元的辉煌业绩,名列全球第一。然而对新上市公司的争议声音也越来越大。作为投行人士,笔者关注了几乎所有H股和红筹股新上市企业,也许因为对国内市场和产业情况较了解,觉察到确实有一些公司在招股环节存在信息披露问题。和香港同事讨论是否会因为越来越多的IPO业绩造假影响到整个市场的担心,得到的结论是,香港证券市场无法避免类似问题,但是其系统性管理能够将不良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看来此话不假。

   香港证监会在去年年末开始关注新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从今年3月份开始着手对去年IPO中的保荐机构是否充分尽职进行调查,要求经纪人提供过去18个月内所安排的IPO的详细记录,对这些机构进行监管合规审计。忠旺等几家企业还未得到明确结论,对于去年12月24日在港上市的布料和服装制造商洪良国际,证监会采取了一项史无前例的惩戒行动。上市仅3个月的洪良国际因违背《证券及期货条例》中有关欺诈、欺骗、提供虚假和误导性信息方面有关规定的罪名被勒令停牌,冻结洪良国际及旗下4间全资附属公司在香港的资产,并向曾在IPO时认购洪良国际新股以及上市后购入其股份的投资者返还其上市时所募集的资金和相应的利息。担任洪良上市保荐的兆丰资本被吊销了担任上市保荐人的牌照,保荐人代表和审计师接受调查和检控。

   其实,稍对国内行业和市场有些基本常识的人,就不难看出洪良招股书上的疑点。据称2006-2008年间,洪良营业额复合年增长率是39.2%,毛利年复合增长率52.8%,股东溢利年复合增长率是56.2%。三年财政年度,毛利率分别是23%、25%及27%,2009年上半年毛利率是34%。尽管企业生产的是专为国际大牌休闲服装提供的面料,也很难做到这么靓丽的业绩。管理层在面对分析师的提问时,其答复也无法消除这些疑虑。“好的有些令人难以相信”是业内多人的看法。

   洪良出事的缘由是负责其财务报表审计的毕马威发现属下员工串通为洪良出具假核数报告,而直接经手人居然会为得到区区10万元港币而挺身试法,可以想见,审计环节存在很多未发现的问题。随着香港证监会调查范围的扩大,或将还会有更多的内地公司为配合上市计划而夸大收益和盈利的问题浮出水面。

   洪良事件值得内地股市深思,香港资本市场承担不起失去国际投资者信任的代价,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也应避免出现过多负面影响。在IFLR 2007年的调查中,有45%的投行内部律师对中国公司上市时所做的披露感到不放心。近期调查显示,在受访的投行内部律师中,只有22%的人表示对亚洲IPO的尽职调查标准感到放心。业绩造假和内部交易在A股市场并不鲜见。而中国证监会也提出了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市场规范和监管,是否能像香港证监会那样雷厉风行地采取斩草除根的措施呢?香港证监会对洪良处理的亮点在于旗帜鲜明而且及时维护了投资者的权益,通过严厉打击股市恶意圈钱行为和纪律行动,警示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在这方面,新加坡的做法也值得国内借鉴。新加坡交易所在要求5家连续亏损公司退市时,把剩余的资金归还给股东,或者同股东谈判,采取现金赔偿。市场监管要动真格的,让参与人明白一个道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心存侥幸的结果只能是偷鸡不成反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