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将能入相


出将能入相
---------------------
出身厨师的伊尹,辅佐商汤的时候曾经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国家的道理与烹饪小鱼小虾的道理没有什么区别。治国与烹饪,这看似八杆子打不着的两件事,怎么能够联系在一起?话虽然不好理解,但却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世间的许多道理其实都是一样的。比如,能带领军队打胜仗的将军,也有可能带着人民恢复经济、发展生产。
出将入相,武能够使国家安宁,文能够让国家富裕。这有点类似现在很多人理想中老婆的标准,既“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所以不少人觉得这样的人才可遇不求,读书人创造了这个词,说的只是自己的梦想。其实,历史上这样的“牛人”并不是没有,甚至不是绝无仅有。

出将入相曾是一种社会事实
---------------------
宰相属于文官,主内;将军执掌兵权,对外。这是社会分工逐渐详细的结果,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将和相常常是一个人。出将入相,不仅仅是成语,更是一种社会事实。
春秋时期,晋国三支军队的将领,每支都有主将和副将各一名,发生战争,他们就领兵出征,等仗打完了,他们就脱下战袍,换上朝服处理国家事务,就是所谓的“六卿”。
当时,将军立了大功,无官可赏时,君主就会提拔他们为丞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否则,我们便不能理解为什么廉颇要和蔺相如争权夺位。因为将军的最顶层,也无非是国防部长,如果不想造反,再厉害也得接受总理的领导。只有自己当了总理,才算得上一个之下,万人之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