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五卷第一部分(十五)
第一章:价值(15)
人类价值概念的历史演变(一)
我们已经说明了价值的基本定义。从这个价值定义,我们知道,价值和货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货币,作为事物之一,因为具有价值载体而能具有它自身的价值,但是就货币本身而言,它与其他事物的价值是不相干的,我们也已经证明了,事物的价值量的度量单位,与货币的度量单位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在21世纪之前的人类历史中,人们可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甚至将货币和价值混淆在一起,把货币等同于价值,把货币的度量单位当成了其他事物的价值的度量单位。举几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
一,威廉·配第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公元1623-1687,英国人。后人认为他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见百度百科威廉·配第http://baike.baidu.com/view/129554.html)。
他在他的著名的作品《赋税论》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以下摘自威廉·配第《赋税论》第五章:论利息,第47-48页)
“····9,(2)我建议依据一块土地平常所生产的产品来评定各单位土地的性质。因为,有的土地就比别的土地更适宜于生长某种木材、谷物、豆类或根类作物。同时也应该依据这块土地上所播种的作物的每年产量,以及这些作物相互比较(而不是和货币这个共同标准比较)所显出的相对优越性来评定土地的性质。例如,假定有一块十英亩的土地,我认为我们应首先明确它是适宜于栽培牧草,还是适宜于栽培谷物。如果适宜于栽培牧草,那么应该明确这十英亩土地和另一块十英亩土地比较,所生长的牧草是多还是少,以及它所生长的一定重量的牧草所饲养的家畜是多于还是少于另一块土地所生长的等量牧草所饲养的家畜。不过,不要把这些牧草和货币比较。因为,如果和货币比较,则这些牧草的价值就会因为货币的多寡而增减····同时也会因为居住在这块土地附近的居民人数多少以及他们生活奢侈和俭朴的情况而增减。不仅如此,它也会因为这些居民的社会、自然及宗教见解的不同而增减。例如,在一些天主教国家里,在四旬节的前期,鸡蛋几乎没有价值(因为在四旬节之前,鸡蛋的质量和味道是很差的);在犹太人看来,猪肉一文不值;在不敢吃食刺蝟、青蛙、蜗牛、菌类等物的人们看来,这些东西有毒,或者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也都一文不值。····”
“我把前者叫做对土地的固有价值的研究,而后者则是对土地的附带的或附属的价值的研究。现在来讨论后者。我们说过,货币数量的变化会使我们按照某些名称或符号(镑、先令及便士就是这写名称或符号)来计算的各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
为了让大家的阅读更轻松一些,我们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两点:
1,威廉·配第在上面所说的“前者”,是指“我建议依据一块土地平常所生产的产品来评定各单位土地的性质”。而“后者”,则指“如果和货币比较,则这些牧草的价值就会因为货币的多寡而增减”。作这个说明是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让大家不用再回头去找出威廉·配第先生这里的“前者”和“后者”分别指什么。
2,我们在这里没有直接引用威廉·配第对价值的定义,而直接分析他在作品中对“价值”的使用,原因有两个,第一,我现在还不清楚威廉·配第是否针对“价值”做过明确的定义。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另外,即使他的确做过关于“价值”的单独的准确的定义,我们如果要翻遍所有有关威廉·配第的典籍和资料去查找,那将会非常耗费时间。第二,即使我们找到了威廉·配第关于“价值”的明确的定义,并且发现他的定义是正确的,那么,他在他的代表性的作品中对“价值”概念的使用,就一定会和他的“价值”的定义相吻合。如果他有了定义,但是却和他的具体使用不相吻合,那么他的定义有了也等于没有。如果他在他的论述中使用的“价值”概念仍然是有问题的,那么我们也就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找出他是如何定义“价值”的了,因为再那样去做已经毫无意义。因此,不仅对威廉·配第我们将用这个方法,在接下来对其他几个历史上著名的经济学者的价值观念的分析中,我们也将使用这个方法。中国有句成语:事实胜于雄辩。
现在,我们来具体讨论一下威廉·配第先生的“价值”。
从我在引文中标注为黑体的部分,我们已经看出,威廉·配第先生的“价值”可以归结为一点,即:所产出的产品可兑换的货币数量。简单说,就是“价值=货币数量”。比如,他说,不要把牧草和货币相比较,因为“如果和货币比较,则这些牧草的价值就会因为货币的多寡而增减·” 他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由于货币发行量增减的原因,而产生货币的购买力因为自身发行量的变化而增强或减弱的问题。而当货币的购买力增强,则同等价值的牧草的价格下降;反之,同等价值的牧草的价格则上升。可他把这个现象描述为“牧草价值”的增减,也就是说,他把“货币”与“其他事物的价值”这两者困在一起了。这显然是错误的。我们在前面章节已经论证了,价值的量是不会因为货币的量发生变化而有任何不同的。
如果大家觉得他在“如果和货币比较,则这些牧草的价值就会因为货币的多寡而增减·” 这一处使用的“价值”概念就是“货币数量”这一点表现得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么接下来他说的“···鸡蛋没有价值”、“猪肉一文不值”、“所以也都一文不值”这几处,就表现的非常直白了。
根据我们所作的“价值”的定义,以及威廉·配第先生在本文中的叙述,我们知道,牧草的价值,是“养活一定量的马、牛等牲畜”,而货币,我们在本书第三章中将说到,它具有自己的独立的价值。而它的价值是在其他事物的价值之间需要发生交换时才会产生。
这里,我们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威廉·配第先生会将“价值量”等同于“一定量的货币”来使用呢?
我们再继续看下一个例子:
二,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Adam Smith),公元1723-1790,英国人。
提到亚当·斯密,我们在这里非常想向大家推荐一段话,当作是对他的介绍吧。这是摘自唐日松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一版的亚当·斯密《国富论》(以后本书提到的《国富论》都指这个版本),其中的“中译本导论”(第5-6页):
···《国富论》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市场经济的圣经····
···200多年过去了,亚当·斯密的影子伴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至今还有人经常提出“回到亚当·斯密!”的口号。199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东方人,印度籍的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被称为当代的亚当·斯密;另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乔治·约瑟夫·斯蒂格勒(George Joseph Stigler)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列举参加学术研讨会时,经常听到的语录,其中有两则是:“这个亚当·斯密早就说过!”和“亚当·斯密才没说过这个。”···在经济学界,亚当·斯密的地位象神一样。
亚当·斯密对价值有他的明确的说明。在他的《国富论》第23页(第一篇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中,他说,
“应当注意,价值这个词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有时表示某一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则表示占有该物品所带来的对其他物品的购买力。一个可以称为“使用价值”,另一个可以称为“交换价值”。
亚当·斯密先生在这里将“物品的效用”称为“使用价值”,而什么是“物品的效用”呢?即物的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可能性,也就是我们说说明了的“价值”。因此,“使用价值”就是价值本身。这一点,我们在本章开头已经说明了。而对于“交换价值”,在本章的开头,我们也作了说明,“交换价值”,其实人们谈论的并不是事物的价值,而是劳动和货币本身,因此,用“交换价值”来说明事物的价值,也是不恰当的。对这点,我们在第二章“劳动”及第三章“货币”中将做更详细的解释。
于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亚当·斯密先生的价值观念中有两个内容:一是价值本身的内容:“物品的效用”,这一点与我们已经阐明的价值概念是不相悖的。二是“占有该物品所带来的对其他物品的购买力”,这就将货币纳入了价值内容之内,这里已经是不正确的了。那么,在他的实际运用中,他偏重的是作为“物品的效用”的“价值”呢,还是作为“购买力”的“价值”呢?
在接下来的第五章(第24页),亚当·斯密先生说,“因此,任何商品的价值,对拥有这些商品但又不想自己使用或消费它而是想用它来交换其他商品的人来说,等于该商品能使他购买或支配的劳动的数量。····”简而言之,即:任何商品的价值···等于(一定的)劳动的数量。然后,在同一页, 他又说,“劳动是为购买一切东西付出的初始价格,是原始的购买货币····”,由此可见,在具体分析中,亚当·斯密先生提到的“价值”,是按照他说列出来的两个含义中的“购买力”这个含义来使用的。
这种情况在《国富论》中接下来的章节里有更多的表现:
“然而,金和银像每一种其他商品一样,价值是变动的,有时低廉些,有时昂贵些···”。第五章(第26页)。
“因此,同等数量的谷物,在相隔很久的时间里,具有差不多相同的真实价值,能使其持有者购买或支配差不多相同数量的他人劳动····”。第五章(第28页)。
“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使原料增加的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支付工人自己的工资;一部分是他们的雇主因提前预支原料和工资的全部资本的利润······”。第六章(第37页)。
到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亚当·斯密先生并没有把价值的“效用”含义,看成是一个经济学的东西,并几乎忘记了,而重点将价值的“购买力”含义当成他的《国富论》中的基本含义。由此证明,亚当·斯密先生同样地将“价值量”等同于“一定量的货币”。
正如我们在上面的引文中所反映出来的那样,亚当·斯密先生“··在经济学界的地位象神一样”,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担忧:既然亚当·斯密先生“地位象神一样”,那么,从他的年代到如今,有没有出现过一些敢于怀疑这个“神”并成功地证明了自己的怀疑的人呢?
三,卡尔·马克思
关于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文: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的价值概念,他和上面两位对价值的认识和运用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在本书第一章第一节里已经详细解释过。这里就不再重复。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同样并没有分清价值与货币的关系。
事实上,在亚当·斯密先生之后,不仅马克思,还包括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年)等,我们大家已经知道,他们在“价值”的使用上并没有超出亚当·斯密先生划定的范围。不仅如此,马克思先生还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著名的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剥削论。
一路下来,价值,就好象父系氏族开始以后的妇女们,从此使用着“夫家”货币的姓氏。
最后,我们再来考察一下,我们现代的人们,是否有人能跳离这个“亚当·斯密先生的魔咒”。我们选取一个在当今地球上被公认为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者:保罗·萨缪尔森和他的著名的教科书《经济学》来分析一下。
四,保罗·萨缪尔森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世界著名的美国经济学人,197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同时他也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由于保罗·萨缪尔森先生在当今世界经济学界是如此有名,我们就不再对他作太多的说明,只援引下面这段话大家就明白了。
下面是《经济学》第18版中文版中萧琛先生等编译的时候所写的该书的“内容提要”里的一段话:
“本书是当代经济学泰斗、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的不朽经济学著作。自1948年问世以来就倍受赞誉,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出版。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至今在全球范围内仍然被广泛采用的经济学教科书。······”
“······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财经类专业本科生及教师、MPA、MBA、IMBA、EMBA学员及教师、理论研究者、政府工作人员、企事业管理者及一般读者学习和研究之用。”
特别是这最后的“本书适合于····”一句,很明白地告诉大家:任何人,只要您想和“经济学”这个东西沾沾边,那么,保罗·萨缪尔森先生的《经济学》这本书都是您的必读。一个字:牛!
因此,我们可以说,保罗·萨缪尔森先生的价值概念和用法,对整个20世纪的经济学家们来说,具有代表性的意义。所以我们选择他作为21世纪前的经济学者的“价值”观念的最后一个分析对象。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保罗·萨缪尔森先生在这本书里,是如何来定义和使用“价值”这个概念的呢?
在《经济学》第18版第2章,“现代经济中的市场与政府”, 第23页,保罗·萨缪尔森先生这样描写到:
“在市场体系中,每一样东西都有价格(price),即物品的货币价值··· ···如果我同意以8050美元的价格购买一辆经销商的“二手”福特轿车,这就表明该汽车对于我的价值高于8050美元。另一方面,这一价格也必须高于交易商眼中该汽车的价值。··· ···”
这一点说明, 20世纪的保罗·萨缪尔森先生,与300年前的威廉·配第(公元1623-1687),200年前的亚当·斯密(公元1723-1790),以及100年前的卡尔·马克思(1818-1883)一样,都在使用着一个错误的价值概念。因此,当我在阅读《经济学》第18版第2章当中的这一点的时候,我的笔记是:“这一点证明了近三百年来价值概念在人类当中的不变的迷惑!(200911221704)。”
为了进一步证明保罗·萨缪尔森先生的价值概念的确是这样的,我们需要考察他的更多的使用来作为证据。
有一点我们必须说明的是,在《经济学》第18版中,保罗·萨缪尔森先生明确使用“价值”概念的地方并不是很多。这说明保罗·萨缪尔森先生是一个纯粹的实用主义经济学者,他的着眼点集中在如何具体地分析社会经济出现的现象以及相对应的实践操作方法上,而避免接触到那些最根本的、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比如,价值、劳动和货币。(这正是他无法突破和发展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的原因所在)。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找到更多的证据:
在第25页,“市场君主”一栏,保罗·萨缪尔森先生说,
“从以蒸气为动力的斯坦利汽车(Stanly steamer),到无烟无味的普莱米尔(premiere)香烟,历史上充斥过许多没有市场的产品。无用的产品如何消亡?是否存在一个政府机构专门宣布新产品的价值?··· ···”
从这一句上看,保罗·萨缪尔森先生似乎正确地使用了一次“价值”概念。
但是,紧接着,在第27页,“B,贸易、货币和资本”一栏,他重重地定位了自己的价值概念:
“···当今的经济都大量使用货币,也可以说是支付手段。货币流通是我们经济制度的生命线。货币提供了衡量事物的价值尺度,··· ···”
到这一处,我们已经不用再去寻找更多的证据。这里的“价值尺度”一说,已经直接证明了保罗·萨缪尔森先生的价值概念的崩溃。
201001081736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