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旁遮普大学:青年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令我感动


3月31日,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应邀来到了巴基斯坦拉合尔的旁遮普大学(University of Punjab)。主办方为我安排了难得的机会,首先与旁遮普大学的校长会面。
一丝不苟的穿着,长者般温和的微笑,严谨的学院气质是这位校长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他曾留学于美国和英国,自身是化学教授。他先为我介绍了旁遮普大学的情况。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的教育大省,作为巴基斯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旁遮普大学成立于1882年,也是全国最大的大学。该校目前有四个校区,650位教员,65个分支机构,开设的学科包括理科、工科、语言学、社会科学等等,均与国际标准对接。接着,我问了校长关于大学使命、伊斯兰的神、巴基斯坦现状、青年人生活等几个问题。他均热情地做了回答,最后他告诉我,“要了解真正的大学,你请跟青年人交流吧!”
 
于是,我在教导主任的陪同下,来到了一间教室,和该校的青年人开始了对话。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女生们都穿着各色的传统民族服装,用纱巾裹着头,有的亮丽时尚,有的传统保守。男生们则有的穿西装,有的穿伊斯兰教的传统服装白色袍子。
看到了我的到来,他们或腼腆,或兴奋,但从他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一种共同的质朴与友善。
“你们好!见到你们太高兴了。我来自中国的北京大学。中巴两国有着非常友好的友谊。今天是我们作为两国青年人交流的极好机会。”我如此开头道。
他们都高兴地点了点头,“中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欢迎你来巴基斯坦。”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你们的功课繁重吗?还是很轻松?”我开始发问。
“有功课,但压力并不大。总体比较轻松。”青年学子们答道。
“你们的专业是统计学,你们喜欢自己的专业吗?”
“非常喜欢。”他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并且都笑了。
       “你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祖国巴基斯坦?”
       一位健谈年轻女士主动答道:“巴基斯坦是一个特殊的国家。我们产生于1947年的印巴分治,在真纳先生的领导下建立。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文化。过去的几十年,巴基斯坦经历了一些动荡。但我们非常爱她。”好几位青年人也赞同地点了点头。
       “做一个巴基斯坦人,你们是否很享受自己的文化?”
       “非常享受。”
       “全球都在经历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也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很大。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安静了几秒钟,一位学生带头答道,“实际上,我们欢迎全球化,欢迎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但是,我们拒绝用西方文化替代我们自己的文化。”他坚定的语气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很多人发出赞同的声音。
       “按照传统伊斯兰的文化,女性应该回归家庭。那么,如果一些受到高等教育的女性婚后也做全职家庭主妇,你们是否觉得这是一种浪费?”我继续问道。
“不。”女生们答道。一位女生解释到,时代发展了,受高等教育是一种普遍的趋势。何况,养育孩子也需要很多知识。
       “那么你们结婚以后会工作吗?”我看着几位女士问道。
两位答道“会”。其中一位接着说,“我希望成为一名精算师。”另一位表示她希望从事管理。还有几位表示,她们要听从丈夫的安排。
       “你们觉得伊斯兰教是否是以男性为中心,并且不尊重女性呢?”我进一步发问。
“按照传统的伊斯兰教义,男性更有力量,应该为家庭提供经济来源,把收入交给太太,而女性应该照顾家庭和孩子。这不意味着女性不受到尊重,相反,女性非常被尊敬。如果女士愿意工作,用人单位也不会有性别歧视。”她们解释道。
“我听说这里百分之九十的婚姻都是父母指定的,你们觉得这样的方式好吗?”
“我们觉得很好。”一些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当我问原因时,一位说“好”的同学表示,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我们自己只看对方的男孩或女孩,而家长看得是综合的因素。家长指定的人,往往更加合适。
“在中国,情况和这个有点不同…”我简单介绍了一下中国的情况。说完,我们都笑了,彼此感受到了一种文化的差异。
 
       “你们怎么看待巴基斯坦的未来?”
“我们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宗教。巴基斯坦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我们相信过几年局势会越来越好。当然,我们需要媒体如实的报道。”他们的回答平静而坚定,让人感受不到任何慌张与焦躁。在巴基斯坦的这些天,我常常诧异,这到底是不是媒体所描述的那个令人恐惧而惊慌的地方。
……我们又谈了好几个问题。他们热情地和我握着手。几位学生主动告诉我,“我们喜欢中国。”她们的诚恳让我感动。
       临别校园前,我再次来到了校长室。校长给我一份纪念品,还为我颁了一个奖,以感谢我与同学们的交流。他对我的友善和尊重让我甚至感到不好意思。
“欢迎您来北大!”临别时我对他说,并送给他一个北大的钥匙链。“好的!”他温和地微笑着答道。
       访问旁遮普大学的经历是一次难忘的体验。这里的学生们的亲切质朴,对待中国朋友非常友善,从他们身上感受不到一丝浮躁。他们没有想象得那么保守,而是温和有礼;他们没有想象得那么闭塞,而是乐于交流;他们更没有想象的那么慌张,而是踏实而淡定。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自身文化深刻的理解、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作为外国人的我感动。
近些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给价值观带来了诸多冲击,社会氛围变得浮躁。如何重塑我们的价值观,以再次建立起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并以精神财富昭示世界,是一些重要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此行的巴基斯坦的青年人给我带来了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