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国教育


看了《从原点开始》的电影,不禁对中国教育产生无比的忧虑,和愤怒的感慨!作为一名受害者,为自己没有继续读研感到庆幸!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这几年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为此出台不少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官方也在敏感时候公布大学生就业状况,就业率高达百分之九十,然而注水的数字早已失去其本应有的公信力,看看周围奔波于招聘会的学子们,心中也略知一二。
 
虽然社会阶层间流动的渠道较为宽敞,社会上不断地演绎白手起家的故事,但是上学还是社会底层跻身上层的一条有效途径。多少家长、学子希望通过上大学,过上一种人上人的生活,即便砸锅卖铁、缩衣节食,家长也心甘情愿,即便寒窗十载、案头苦读,学子也不埋怨。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可谓处心积虑,到处烧钱。为了枯燥的分数,学子无缘快乐的童年。学子们都笃信老祖先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邓老爷子的“知识就是力量”,都在围着高考指挥棒转,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就要经历一次次考试。结果呢?被狠狠地扇了一耳光,考试的常胜将军,却在就业的社会大考中名落孙山,而且还是惨败!
 
曾经的荣耀、曾经的坚守、曾经的笃信,都一扫而光。一直被嘲笑目光短浅的辍学打工者,一夜之间挺直了腰板,打工过程中学到的技术,让他们在社会大考中游刃有余,荷包也逐渐鼓起来。书生气十足的学子却一身散发着穷酸气。
 
    不是学子们不努力,也不是学子们智商低下,而是学非所用。知识只是潜在的力量,且不必然等同于力量,唯有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才可能成为力量。而中国的教育,是让学子们成为知识的储藏库,储存知识而非运用知识。互联网的普及,人脑更多的应是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不是储存知识。
 
    多年来呼吁素质教育,还是无法摆脱高考指挥棒的阴影。学校的佼佼者,踏入社会后,却不比被误认为不学无术之辈。
 
    早有人反思,而且财力雄厚的家长也悄悄把孩子送达国外读书,但是更多的家长不得不让孩子生活在考试的指挥棒下。不是他们没有认识到中国教育的弊端,而是别无选择,可悲呀!
 
       本文属于原创,转载须注明作者与出处,否则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