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追求什么?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定位
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在世界上定位,在社会上决定一个有利的位置。每个人都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结点,位反映了位反映了人际社会关系,关系背后是财富分配的影响。所有的关系都反映了金字塔特征,只有金字塔最稳定。社会关系同时影响了财富分配关系,同时位于塔顶尖上层的那部分的人财富分配最有利,福利最好。
一直以来,位的决定一直是遵循社会已经形成的潜规则运行,考学、入党、提干......都是为了向金字塔顶端前进。既然是财富分配关系,才有可能从财富分配角度改善处境和地位。
人际网络关系是一种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这种个人与组织的他人之间的联系同样可以给他个人带来未来的收益,社会资本是由社会或社会的一部分普遍信任所产生的一种力量,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为社会结构资源,但社会结构资源本身还不能成为社会资本,只有经过动员才能成为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概念对探讨集群融资具有重要的启示。
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一样,是可以置换的,生产过剩时代,形成了资本置换的条件,知识资本、社会资本、消费资本,可以和货币资本进行交换,同样可以赢得分配话语权;托夫勒的产消合一预测、比尔.奎恩的生产消费者力量、史蒂夫·普莱斯博士的家里的黄金、陈瑜的消费资本论,都是在理论上论证了将来的趋势。解读,就是将来不是物美价廉服务周到就可以吸引消费者,一定是消费省钱的同时还要参与分配赚钱,谁这方面做的好,谁才能真正实现产消合一。这也是对资本可以置换的理论证明。
从组织经济分配理论切入定位
所有的活动都是组织经济分配;募捐、保险、彩票、有价证券、实业房地产、诈骗。
网络关系可以理解为财富分配也可以利用的一种模型,最终简化成组建多大的、什么样的网络,最终体现多少人可以支持一个结点多少福利的模型。如果从运作规程上做控制,还可以理解一个结点可以得到多少人的帮助逐渐回归稳定到多少人帮助一个结点的方案。当然这不是平均的,是有序的。
消费产生的利润可以用来分配,解决上面的问题。从分配方案入手,是可以快速实现结果的捷径。我们要帮助那些弱势群体,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除了在制度上给予穷人自力更生的机会,所有扶贫政策都害了穷人,因为所有的政策都是被压力团体的利益而逼出来的。因为最低工资、工会势力、压力团体、福利经济,等等,都是在有财政及货币政策的干预下出现的。
从财富分配角度理解直销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如果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善。一种状态如果尚未达到帕累托最优,那么它一定是不理想的,因为还存在改进的余地。帕累托改进要求在提高某些人福利的时候不能减少任何一个人的福利,而功利主义则允许为了提高福利总和而减少一些人的福利。
如果减少一些人的福利幅度在合理合适的范围内,从而可以大幅度提高部分人的福利,是否可以看作帕累托改善和功利主义的结合?比如彩票,大多数人的不中奖并不会损害根本福利,但中奖的少数人却可以改变福利状态。博彩文化是否包含了帕累托改善和功利主义结合的思想?
从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善、功利主义、资源分配的视野来分析设计奖金制度可以扩展思维,作为财富分配方案,如何在不损害任何人的前提下使某一些人的福利得到尽可能大的提高,正是设计方案追求的结果。
可以结合异地运作的行为来分析,实际的条件,不是固有的人群而是动态增加的人群和不断增加的货币资源,如果在保证所有参与人不损失本金或者损失微小本金的前提下,分配规则可以提高少数人的福利待遇,是否帕累托改善和功利主义结合以货币作为资源分配的运用?
至于如何保证还付本钱,使得后面人不损失本金或者损失微小本金,则是另外的课题。那就是积聚的钱财开办实体经济创造的利益,只要发放的奖金加上还本的数值可以和实际创造的利润平衡,不管是有序还是无序分配,都是帕累托改善。
从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善、功利主义、资源分配的视野来理解直销,分钱、分销售产品的利润空间、分未来实现的利益,分未来产品的期望利益来考虑分配方案的设计,可以极大拓展直销模式的运用领域。比如房地产,因为产品特点还没有人设想过运用直销模式销售。但是如果我们考虑按揭分期付款和直销奖金制度的结合,在保证每一个买房人不损害首付款利益的前提下,是可以保证一部分人提前享受到房子资源的。
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有趣的是,帕累托另一个著名法则被称为二八定律,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这种现象是否意味着帕累托改善的终极结果?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否蕴涵着帕累托改善的思想?至于违背帕累托改进“在提高某些人福利的时候不能减少任何一个人的福利”这个基本原则,则是方法问题。
为什么说金字塔计划骗人?
权威、大师、专家、舆论都一致认为,骗了后来者的钱,因为击鼓传花停止瞬间,最后的加入者成了垫底者。
问题是否谈出实质?确实,分后面人的钱确实有骗人之嫌。但彩票也是分多数人的钱给少数人,为什么就不是骗人?所以量的问题会影响质的定位。
那么击鼓传花停止的时候,返回本钱给最后的加入者还是否骗人?骗局还是否成立?改变问题的想法是否有问题?
集资如果不做实业,只要发奖,后面的人返本肯定出现亏空,这个本质是不能改变的。但亏空多大?这是切入点。利用积聚的钱做实业,创造实质价值弥补上数额。这是思路和方向。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向是否错误?先把方向辨明再谈细节。数学模型存在了几千年,运用到商业领域才几十年,需要探索的东西很多,一知半解就全面否定,历史会证明同样是罪人。
判断一个奖金制度是否还有改进余地,运用帕累托最优是很有意义的。功利性是允许存在的但要有度。异地运作纯粹分后面人的钱财,最后的人垫底血本无归,很明显违反了“在提高某些人福利的时候不能减少任何一个人的福利”的原则,同理,直销产品价格虚高也是在违反这个原则,不能因为有商品的障眼而忽略了本质。帕累托最优是理想状态,是帕累托改善的目标和方向。功利性和帕累托改善相结合是现实中常见的现象。这里面遵循了人的潜意识,投资金额少的时候关注回报率,比如买彩票,投资金额多的时候,不仅关注回报率,还关心本金安全性。既然做不到帕累托最优理想状态,也要注意帕累托改善和功利主义结合时度的考量,尽可能让损失的人的损失金额在合理范围内,这样才不至于引发负面抵触,才能避免口水。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善原则为设计分配制度方案提供了目标和方向,值得探索。
学习消费资本论体会
消费资本化理论的应用会产生如下的经济效应。
一、规模经济效应
消费资本化可以为企业带来范围经济效应和地域经济效应,这是规模经济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二、消费聚拢效应
消费资本化过程可以使消费者从企业长期获益,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亲和力将使消费者聚拢到这样的企业周围,并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保持长期的关注。
三、资本沉淀效应
消费资本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企业创造出一个十分庞大的资本存量,收和支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这就使得企业完全可以靠后加入的消费者的投入来支付先加入的消费者应当获得的回报,企业自始至终都保留了一个资本存量,企业的发展因此而得到了另一个渠道的资金支持。
四、社会资本效应
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为社会结构资源,但社会结构资源本身不是社会资本,只有经过动员才能成为社会资本。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企业才有可能拥有消费者后面的社会资本。
五、市场压力效应
消费资本化使企业在获得货币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市场动力的同时,有利于更大范围、更加深入地收集和处理市场需求信息,也受到更多的具有建设性的市场压力。消费者对企业的投资和对企业生产销售的浅层参与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和成本意识,价格降低的同时必须有成本竞争优势才能都得到更多利益。
学习体会
消费资本化是把消费者从产品链的末端以投资者的身份提升到前端,使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使消费与投资有机结合,从而使买卖双方在这种条件下合二为一,完成将消费资金转化为投资资金的过程。但是这种转换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结果一定受到某些条件的制约,消费者原本用来消费的资金转化为投资资金是为了利益,企业发展也是为了利益,如何在利益面前共赢?如何让消费者认同利益的分配,如何让消费者长期参与合作,这些才是关键问题。
消费者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投资有成果,就可以成为投资者、合作者,投资没有成果可以仍然回到消费者身份。原本这笔资金就是准备用来消费的,资金先消费了就换成了商品,没有了投资本钱也就没有了投资增值的希望。假若先把消费资金试投资,如果投资不成功或者对投资结果不满意,仍然退回到末端做消费者就是了。这样等于没有任何风险,只是先消费后消费而已。关键是消费者在决定资金的使用前,应该理性分析自己是消费还是投资可能产生的结果。如果投资成功有利益,用赚来的钱消费对大家都有利肯定皆大欢喜,但是假若对投资回报不满意,仍然做消费者,那么消费的产品是不是自己需要的产品,是不是觉得性价比等各方面条件自己满意。所以只有事前的了解认同,特别是做消费者身份时对消费产品的认同,才能保证不管是投资还是消费,钱花的都高兴。
既然消费资本化是把消费者从产品链的末端以投资者的身份提升到前端,那么从形式上也体现了消费资金的身份转换,这时候的资金已经不是消费资金而是投资资金。投资不满意,仍然退回到末端做消费者,资金再回归消费资金身份买产品消费,并不影响双方原来的利益。不过是先买票上车还是先上车买票而已,但是顺序的改变,会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消费资本化过程实际上是形成资本杠杆作用,把末端更大的闲散消费资金聚拢到前端,改变资金的属性,变消费属性为投资属性,当做投资资金使用,利用规模经济集约消费的特点,提高资金流动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落实产品价值,从而形成财富分配链。因为产品生产出来不能真正消费,等于价值悬浮,是不能形成真正价值的,说不定是负债。
可以这样来理解消费资本化分配方案,相当于分配预期的计划利润,而且是随着计划动态分配,计划发展到哪一步,就分配到哪一步,计划中止了,资金就回归消费属性,本来这笔资金就是准备消费的,所以回归消费属性的资金和资金持有者,没有任何损失。
分配未来计划的利润空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银行为了鼓励消费,有意让信用卡透支就是分配预期利益,客户和银行都是在提前使用预期计划利益。
正是因为数学倍增模型的特点,才产生了巨大的资金倍增从而形成资本沉淀和聚拢效应。规模经济集约消费能否形成,闲散消费资金能否聚拢,社会资本能否为组织者所用,关键还是人的体制化关系网络能否形成,所以利益分配方案在这里至关重要。
思路决定出路!真理往往是简单的、条理的、大包容的!如果您认为这个思路不对,那么请给出他人正确的思路来对比最有信服力!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如果认为没赚到大钱的理论和方案,就不屑一顾,我想大家心里都有杆秤!清官廉吏穷,贪污腐败分子富,真正的知识分子穷,坑绷拐骗、不良商人、偷税者富,虽然是社会现实,但仔细想想是不是评价标准、道德底线和价值观出了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财富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弱势群体如何实现正义和保障?如何用自己必须消费的钱去增值而不是被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巧取豪夺?这才是消费资本论的画龙点睛之处。
我们追求什么?
我们真的是追求民主吗?真的是追求人权吗?追求理想的“共产主义”吗?不!我们只是追求保障,追求公平!
从原始社会起,人类在与自然抗争的进化发展中,就认识到凭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很好地生存进化的,就是人类自身,残酷地弱肉强食也唤醒人需要独立于自身之外的力量来协调、平衡个体之间的矛盾。弱者求得保护,整体求得公平和谐。为私首先尊重公,否则,会遭到群体不容。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
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在群体保护下生存,所以,优秀的个体才会成为领袖。人愿意以服从来换取保障和安定,愿意以压制自己的私欲来换取生存空间。而初期的领袖,不仅能力超人,更得以公平服人,否则,能力再强,也不会成为领袖。但是,人的自私天性决定了人在利益面前的妥协,才有了领袖们利用特殊地位用分化、打击、镇压、恐惧……牺牲众人的利益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成功。才有了专制。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度,当人无法忍受自己利益牺牲的限度时,会采取措施推翻旧领袖,拥戴新领袖,而新领袖一定在维护众人利益的范围内有所调整,换取支持。这种选择,极大地破坏了人们生存环境和安定,成本太高。
人类文明的进化,希望对管理、协调人们生活中的领袖或组织能有监督和取舍的权利,而这种权利越温和,越容易、成本越低越好。因此,有了现代民主的方式,有了三权分力的形式,有了总统不许连任两届每届任期有时间限定的制约方法……所以,人类追求民主追求什么主义不是目的,只要有更好的生存环境,民主和专制不是人类取舍的唯一,为什么百姓那么热衷于清官廉吏明君圣主就说明了这一点。
尽管现在许多人都在批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但是,最先肯定是活的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的是马克思学说。这是对无产阶级最大的肯定,这是最大的人权和民主。享受不到这些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权利,以及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权利被剥夺那是另外一回事。
人的最基本权利不是生存权,是理解自然改造自然更好地创造人类自身生存空间的权利,没有了创造,人类的生存也就停止了。马克思理论告诉了人类,这个权利是通过劳动实现的,是通过工人的剩余价值发展的,这是天经地义的人的固有权利。人人都必须遵守自然法则,在自然法则下因势利导,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不是贪的无厌的掠取,这样的制度才是尊重人的制度,这样的社会才是人民做主的社会。社会主义阶段按劳分配,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如果说这是人类的理想,为什么不为实现这样的理想尽力呢?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不是体现在物质方面,否则就不会有按劳分配,而是体现在公平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在一个有序的社会中,任何社会成员均享有平等的基本权利,然而,法律上规定的这种平等不能替代事实上的不平等,自人类社会以来,事实上的不平等一直未能消除,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永远不可能与另外一部分社会成员达到平等。他们或是性别,或身体疾病,或发育不完善等,使他们一开始便在社会中处于劣势,起点不平等怎可能结果平等?法律和社会如不给予特别关怀,也就不可能真正实行平等。弱者是正义的法律应当关注并优先保护的对象。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工人只有自己当家作主才能真正得到解放绝不是为了扩大这种不平等,而是为了帮助这些弱势群体。马克思的阶级学说就是从理论上告诉劳动人民,世界是劳动者创造的,是劳动创造了世界,是劳动发展了生存空间,劳动者最有资格享受劳动成果,劳动者夺回他们失去的权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无产者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总结:
其实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定位,在社会上决定一个有利的位置。人的自然定位是不能改变的,人不可能改变由血缘、亲情、家庭、伦理等关系基础形成的地位,但社会关系形成的定位却是变化的,没有人只想在一个单位当一辈子小职员。位反映了人际关系,所有的关系都反映了金字塔特征,只有金字塔最稳定。社会关系同时影响了财富分配关系,社会关系以往是遵循社会已经形成的潜规则运行,考学、入党、提干......都是为了向金字塔顶端前进,既然是财富分配关系,才有可能从财富分配角度改善处境和地位。这就是骗子能够骗人的合理内核部分,这个合理内核部分可以引起人的内心深处的共鸣,所以容易骗财成功。但是有一点却被掩盖了,那就是分配方案!为少数人谋私敛财的方案改变了少数人的地位,把大多数人踩到了更下面的位置。这也是区别是否诈骗的试金石。
一直以来,位的决定一直是社会的潜规则,所有的潜规则都是实力抗衡的结果,弱势群体弱势的原因就是现有的规则对弱势群体不利,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形成群体,没有形成真正的群体,所以人多势不众,没有话语权。弱势群体的弱势结果是因为散沙状态造成的,根据果因理论,为什么不可以那样?知道了果也知道了因,为什么不积极去改变?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为自己争取利益。弱势群体自己制定有利于弱势群体的财富分配规则,从而为自己改善地位。这就是果因思维下的新观念。创业靠精英,发展靠民众。欲使民奋力,必使民自主,欲使民自主,必使民明道,欲使民明道,必使民求是。文化是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大众的生存理论,是管理的基石,它是人类的本性,离开文化人就完全成了动物。文化虽起源于社会学家的研究,却形成于当权者的选择和推广。人是社会人,真正影响人行为的,是具有个人、企业、国家三重性格的大文化,所以任何孤立的文化和管理,都不能独立奏效,有效的管理只能大管理。
我们追求什么?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