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印象系统课程简介


终端印象系统课程简介
终端印象系统课程是什么?
一.从字面理解终端印象系统课程
给任何名词概念下定义的目的是为了加深人们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以便使人们更加准确地运用概念,更加有效地进行实际操作。
1.课程
课程定义: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可以这样理解,通过一种预设的、有意的安排,旨在使参与者获得的教育性经验的计划。
2.系统
泛指由一群有关连的个体组成,根据预先编排好的规则工作,能完成个别元件不能单独完成的工作的群体称为系统。
系统的典型特性:
⑴.血统世系。(源头,复制,流传,接续,发扬,变异)
⑵.始终一贯的条理,有条不紊的顺序。
3.印象
形体映在水或镜等中的影子;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力图主观地表现现实中的瞬息片刻留下的痕迹。
4.终端
可以向系统输入或从系统输出数据的地点或位置,称为终端。市场营销上的终端是指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结点,是渠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厂商只有通过终端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化。商品本身其实就是一个“终端”,它直接向市场和消费者介绍自己,并且通过消费者对产品包装和产品形式的解读,了解到产品的情况和企业的素养。
5.终端印象系统课程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
通过人员的聚合互动,在预设的、有意的安排计划中,完成提高个人形象、素质的目的,从而在社会中可以展示美好的形象,给接触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进而才能显示内质才华和影响力,实现个体理想。
从市场营销学来理解,目的就是包装、销售个体,销售的就是个体形象,销售是否成功的标志就是能不能给接触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可以保持交流关系接收信息互相影响。
二.终端印象系统课程主要内容
1.独特的哲学思维方法——果因思维
任何事情的发生一定有其原因,哲学上讲“果是因的果,果是果的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聪明的人看待一个事物,会解释为什么会这样?能够找出事物产生结果的原因无疑是聪明人。但是创业的人却要提出,为什么不可以那样?那样的结果才是我们需要的,要产生那样的结果需要什么原因,或者说需要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那样的结果?那就去创造条件符合原因就是了。因是果的因,因是因的果,这就是果因思维。
2.果因思维下产生的的行动准则——态度和习惯
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而不易改变的行为称为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做事的方法习惯了,就很难以改变,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自:自己;非他因而自有。然:这样;这样的状态。自然指相对于人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但是养成什么样的习惯是由我们的态度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习惯。正所谓想要什么果,就去种植什么因。
3.果因思维下产生的的行动切入点——印象与影响
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人或事的行为、思想或性质称为影响。影响与说服,是超越一切金钱、暴力、特权、科技的终极力量。人生是一个说服的过程,人的欲望要得到延续,无不透过说服去实现。每个人都会接受别人的影响,同时也在影响他人。影响是相互的,但是却不是对等的。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称为影响力。影响力表明了一种试图支配与统帅他人的倾向和能力。非权力影响力来自交流,因此印象是交流的第一屏障和基础。想影响别人,从印象开始。
4.果因思维下产生的新观念——定位及财富分配
我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自己定位。位反映了社会关系,关系背后是财富分配的影响。一直以来,位的决定一直是社会的潜规则,所有的潜规则都是实力抗衡的结果,弱势群体弱势的原因就是现有的规则对弱势群体不利。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形成群体,没有形成真正的群体,所以人多势不众,没有话语权。弱势群体的弱势结果是因为散沙状态造成的,根据果因理论,为什么不可以那样?知道了果也知道了因,为什么不积极去改变?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为自己争取利益。弱势群体自己制定有利于弱势群体的财富分配规则,从而为自己改善地位。这就是果因思维下的新观念。
每个人都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结点,网络关系可以理解为财富分配也可以利用的一种模型,最终简化成组建多大的、什么样的网络,最终体现多少人可以支持一个结点多少福利和保障的模型。这就是定位及财富分配的内容。
总结
以上就是终端印象系统课程的大纲,具体课程不在这里赘述。总之通过终端印象系统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让参与者奠定一个发展的基础。自立争生存,自强竟发展。合作共赢,同进同荣,能否合作的第一步,就是能否互相认同,能否认同的关键,往往取决于第一印象,可见印象之重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功从良好印象开始,良好印象不是自由形成的,欢迎大家参与终端印象系统课程,改变思维,改变观念,改变地位,改变处境。
创业靠精英,发展靠民众;欲使民奋力,必使民自主,欲使民自主,必使民明道,欲使民明道,必使民求是。文化是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大众的生存理论,是管理的基石;它是人类的本性,离开文化人就完全成了动物;文化虽起源于社会学家的研究,却形成于当权者的选择和推广。人是社会人,真正影响人行为的,是具有个人、企业、国家三重性格的大文化,所以任何孤立的文化和管理,都不能独立奏效,有效的管理只能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