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的意义不只是悲伤
今天是4月21日,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截至4月20日17时,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已夺走2064位同胞的生命。在这一天我们举国哀悼,共同送别我们逝去的同胞。也许你还记得,在2008年,我们也是在汶川地震后的第七天,举国鸣笛,为在汶川地震中的逝者送别。
此次玉树地震,尽管在伤亡人数上较2008年的汶川地震相对要少,但伤亡依旧惨烈,同样牵动所有国人的心。举行全国哀悼活动的决定,这是一种对遇难同胞的尊重,是对尊重生命的自觉。它体现了一种“生命至上”和“以民为本”的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未来走向政治文明、走向公民社会的必要一步。它不仅为人民提供了表达哀思的一种神圣仪式,同时也是凝聚民族向心力、激发各种积极力量的重要载体。国家哀悼日承载了多少意义,没有人能说得清,但是我想至少有两层含义:首先,告别灾难的仪式是对灾区的幸存者最重要的心理治疗方式之一,其目的就是让他们自己真正去面对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这虽然是痛苦的,但是只有面对事实,才能真正恢复过来。其次,哀悼日仪式对于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有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让我们珍视生命、活在当下。
青海玉树的时钟定格在4月14日7时49分,在那一刻来临之前,那些逝去的同胞和你我一样享受着自己的生活,但就在死神降临的那一秒钟,有多少人的生命时钟就此停止,有多少人的一生从此改变,让我们不得不感叹生命的无常——倘若那样的天崩地裂就发生在你我自己脚下,结果又会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次灾难的幸存者。如果死里逃生的是我们自己,那么在我们眼中,这个世界将是怎样?从死神面前回到人间,空气可能变得格外清新,每天的阳光都更加灿烂,我们再也不会轻易浪费生命中的每一秒。
我们总是事过境迁再后悔原来错过了那么多生活的美好,从而唏嘘不已,于是生活就由一个又一个的遗憾连接起来。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命中少一些遗憾?不妨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度过,把生命中的每个人都当做自己的最后一个旅伴。……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活着”罢了,距离“生活”却相去甚远,如果生命就在此时结束,你会不会因没有享受到真正的生活而后悔和遗憾?当然,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也许都会抱怨社会和工作的节奏太快,没有给我们那么多机会去享受。
死者已矣,生者当坚强,治者当反省。哀悼活动,既是对遇难者哀悼,也是对那些没有遭遇过地震灾害的国人的一次警醒。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在历史上,我国有文字记载的超过8级的特大地震就有4次,每次造成的伤亡都触目惊心。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我们国家抵抗地震的能力依然薄弱,地震预报仍然是世界性难题,国民防震意识依旧缺乏。与上次汶川地震一样,玉树地震同样有不少学生伤亡,大量校舍损毁严重。各级地方政府应本着对生命敬畏、对国家未来负责的态度,在学校防震质量上做严格要求,吸取历次教训,防止下一次地震可能带来的损失。
此外,救灾工作还远未结束,灾后重建工作必将会陆续展开,对伤者的抚慰和安置是政府部门后续工作的重中之重。让生者得到妥善安置,尊严地继续生活,也是对死者最好的慰藉。
今天,我们希望,我们的国民,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能为在地震灾难中遇难的同胞祈福,哀悼;我们的国家,民不分汉藏,伤不分多寡,同降半旗为遇难国民志哀。这是一个国家的力量,一个民族的力量,人民需要从国家得到精神安慰和国家支持。懂得尊重生命和国民的国家,才能得到国民的爱戴与尊重;懂得反思与自省的国家,才会在灾难中逐步走向成熟。
今天也是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的第七天,在举国哀悼的这一天,我们满怀悲伤与沉痛悼念逝去的玉树同胞,因为我们同根同种,骨肉相连。但是悼念日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悲伤,还警醒生者珍惜生命、活在当下。这,也许就是灾难给予我们的布施吧。我们不必乐道于“多难兴邦”,如果可以,我们更乐于选择平安。我们只希望地震幸存的同胞,好好地活下去,早日摆脱灾难阴影,抚平心灵创伤。最后,愿死者安息,望生者坚强,愿国家平安!
联系方式QQ:121759585 邮箱:[email protected]
自主创新是策划之根本
资源整合是策划之生命
核心价值是策划之灵魂
利润至上是策划之目标
品牌追求是策划之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机遇 + 方法 + 努力 + 心态 + 激情 =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