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军事设施,除了长城以外,就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座古城,然而在山东,我却见识了区别于这两种军事设施的“所”。
卫所是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在南京创建的,是明朝军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种制度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又吸收元朝军制的某些内容,属于自给自足的军屯类型。而“所”则是这种军事制度最基本的单位。
山东即墨的雄崖所,是鳌山卫下辖的一个所,在抵御倭寇入侵中,雄崖所发挥了其强大的军事威慑力。
山东即墨的雄崖所在抵御倭寇入侵中发挥了军事威慑力
雄崖所故城
从高高的玉皇顶,俯瞰雄崖所,在现代化林立的高楼中,雄崖所并不算雄伟。但如果时光倒退到明朝时期,这不高的城池,大概是方圆几十里最高的建筑吧。
我们从玉皇山辗转到了这个由一个军事卫所而形成的小村落。
迎着进村公路的,是这古老卫所的南门“奉恩门”,此门由石块、方砖堆砌构成,整齐,气派。
老孙找来了他的朋友,村里的李书记,带领我们见识了这座地理位置险要的明代故城。
雄崖所是正方形城堡,这个门只是这座城堡的南门。整座城堡周长2公里,占地375亩。城墙由土夯筑,外包青砖、石块,高5米,顶宽3米,十分坚固。墙上用青砖砌成垛口,墙外有护城河环绕,建有“奉恩”、“迎薰”、“镇威”等城门,门上均筑城楼。
雄崖所是正方形城堡,墙上用青砖砌成垛口,非常坚固
雄崖所据说因其东北部白马岛上的雄伟断崖而得名,为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所建。
明朝定都南京之后,为保卫海防,打击倭寇,朝廷决定在沿海地区实行卫所制。洪武二十一年(即公元1388年),魏国公徐辉祖奉命建鳌山卫,下辖浮山、雄崖二所,雄崖所从此成为海防前线。
雄崖所设置之初编制1120人,设正千户2名(正五品),副千户2名(从五品)等官员17人。
当时,衙门、官署、粮仓、伙房、住所、学校等处所分布在十字大街两侧。白天,千户、百户和相关士兵在衙内各署公干;晚间,除巡逻、值夜人外,他人则回城中府邸和城外所辖六处营盘歇息。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20个千户、27个副千户、50个百户和众多兵士世袭罔替,竟然相继在这里守护海防长达346年。
当时雄崖所丁地钱粮税课谷石机构齐全,俨然一个“国中之国”。
然而,随着改朝换代来临,雍正十二年(即1734年),清政府裁鳌山卫和浮山、雄崖二所,归并即墨县,改雄崖所为雄崖司,设巡检,率兵三十人把守。
后来,清政府竟移雄崖司巡检驻烟台市福山县海口,至此,卫所制度在即墨走到尽头。
李书记给我们介绍雄崖所上的观音庙和卫所制度
跟着李书记,穿过城门,看见门洞的内额上题写着“迎薰”两个大字,这是什么意思呢?
李书记说,“迎薰”就是迎喜纳祥的意思。古城原有四个门,分别是福禄寿喜,城里居民娶亲只能走南门,丧殡等诸事则不能从这里进出。
一行人登上了这座明时古堡的城楼。城楼上的方砖青瓦依旧整齐坚实,丝毫看不出来600多年风雨侵蚀的痕迹。
这些白灰砌的砖缝依然那么结实,抠都抠不动,让人不得不佩服当年造城的工艺。
据说当年秦始皇造长城的做法,是用糯米搅黄泥,以至于长城历经两千年,依然还能保存下来。
城楼之上建有三处小房,李书记说,这上面的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只不过小屋里面的主人换了一代又一代,原来是古代将士办公居住,后来是解放军部队在此居住,再后来是村委会办公室,现在已成为人们烧香拜佛的地方了。
明清卫所制度
李书记带着我参观了雄崖所上的观音庙、财神庙等庙宇。庙前香炉里香灰甚厚,可见此地百姓的虔诚。庙中雕梁画栋,观音等神仙被塑造得光彩鲜艳,桌几擦拭得光鲜明亮。
“这里以前的五品千户就于此办公,品级比即墨县令还要高。”李书记介绍道。
小小的一个“所”,作为边防的最小机构首领的千户,为何有这么高的级别呢?
为了回答我的疑问,李书记向我介绍了明朝的卫所制度。
村里的李书记向我们介绍雄崖所的历史
最初,每个军士受田15亩以维持生活。1365年,长江中游一些惨遭战火洗劫的地区被辟为军屯区,每个军士受田50亩,给耕牛农具,并免其田租徭役。
在明初的25年中,卫所制度让各地军屯每年都能生产约3亿公斤粮食,足以供养100万军队,从而使朝廷无须从国库按月拨发粮饷,便能维持一支庞大的边防力量。
卫所军士皆由身份永远不变的世袭军户充任,卫所军官也世袭其职。为防止将领与军士的关系过于紧密,卫所制度规定:都指挥使掌兵,此外还有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
所有军户的户籍皆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军队调动权则在兵部文职大臣手中。当卫所军队被征调作战时,其军士便脱离了卫所军官,由都督府指定的总兵官统领,而总兵官则向通常由朝廷大臣出任的统帅负责。
即墨卫所制度也是镇压乱民的工具
要使这种精心设计的自给自足的军事制度永久存在下去,必须维持世袭军户的素质和义务,但靠自觉往往不能成事的。
15世纪后期,朝廷中某些贵戚官僚开始驱使军士建造寺庙和宫室。不久,地方将领也把军士变为劳工,或向他们“卖闲”,每月交纳200钱就可免除军事训练。这样,卫所军官便成了有利可图的职位。
商贾子弟纷纷重金行贿,求得此职以饱私囊,或将家奴登入军籍,借此来贪污军饷。有些军官甚至割占军屯土地,强令手下军士像农奴一样为其耕种。
大量军士因得不到军饷又遭受如此剥削,而极力摆脱军户身份。史料记载,至16世纪初,一些卫所的逃亡军士已达其总数的80%,许多边地驻军也只剩下兵力的一半。
军官奉命出兵时,只好临时雇用矿工和盐工充数,或招募辽东、陕西的雇佣兵,而这些人与他们要去镇压的乱民常常出自同一社会阶层,其战斗效果可想而知。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明朝后期,大量军队派往东北,却难以镇压人数不占优势的后金女真骑兵。
不能说卫所制度毫无用处,然而,占山为王的小山寨式管理,自然难以让军队有强大的战斗力。
山东的威海卫,天津的天津卫,青岛的灵山卫和即墨鳌山卫都是卫所制度的产物,而明时鳌山卫的军士大多来自云贵高原乌撒卫换防而来。
边陲的少数民族来到这里,忍受着思乡的愁绪,吃住训练在兵营伙房,奋勇向前地战斗在马背上和战船上,逐渐在这里生根繁育,形成村落,而民族融合,也带来了即墨沿海人才众多的现象。
古城前合影
据李书记讲,自建制那天起,雄崖所真正起到了保卫海防、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重要作用,袭掠崂山沿海及鳌山湾的倭寇自此不敢犯境,“入寇即墨、诸城、莱阳,沿海居民多被害”的惨剧再也没有发生。
数百年来无战事的状况,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但这样的盛况,也恰成为清政府裁撤雄崖所的主要缘由。
裁撤之后的军户及其后人,放下武器,专事农桑,做回了农民。当初区区数口之家,现在已经繁衍为当地兴盛大族了。
1952年,卫所被拆除,留下了东、西、南、北四门,拆掉的城墙砖石全部被用来铺垫街道。文化大革命时再遭重创,只有南门和西门由于当时用作生产队队部,所以至今保存较好。
这座明代最后一座所城,记录了一个制度的兴衰,同样也昭示一个道理:军备废弛,自然带来国破家亡的后果,而严厉的军纪和先进的武器,正是国家昌盛的保证。
我最近在玩新浪微博,很酷、很新潮。
精彩系列:
礼品大派送 博友全互动
备注:
1/凡在2010年1月4日至 12月31日期间,评论排在每篇博文的“沙发”和每页的第9位的博友,将有机会获得每月精美礼品。
2/ 本博主原则上不删评语,但如有恶意攻击的评语,将删除,下面的评语顺序依次递进;若出现同一用户名的连续几条评语,将按一条计算,并删除其余评语;
3/ 为确保博友身份无误,中奖读者请务必使用新浪博客注册的用户名发表评语,匿名用户则无获奖机会;
4/无意义的、敷衍的、纯广告灌水即使抢到座位也无效,依次顺延给下一位留言者;留言中如能指出博文谬误之处的,也将有奖品赠送。
5/ 新鲜出炉——留言之“最”榜单,每个月我将在留言者里面评出最温馨留言、最深度留言、最搞怪留言、最认真留言、最挑刺留言(暂定)等等,每月底或月初发榜;
6/本次互动接受博友多次中奖;获得奖品的新浪注册用户,将会收到中奖通知留言,请在每月获奖名单公布后,自行将联系方式发到博主邮箱:[email protected];
7/ 如中奖博友博客主页无法留言或发纸条,作自动放弃处理。
本博主保留对以上全年互动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特别说明:以上评奖活动适用于所有博文系列。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