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


     近来,我国突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00美元关。2003年达1090美元;2004年达1269美元。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另一方面,现在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5,超过国际警戒线,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如英、法、美,它们的基尼系数是在0.3-0.4之间,而一些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如瑞典等,它们的基尼系数是在0.2-0.3之间。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全社会要求关注社会公平的呼声日益高涨。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尺度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中,公平正义是被定位为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法治的终极目标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一项综合工程,重要的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逐步建立并从法律上保障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让公平正义的精髓渗透到法治实施的全过程,使公平正义的精神和价值得到彰显和弘扬,使公平正义成为人们看得见、实实在在的可以感受得到的结果。

  有人认为现阶段的“不公平”来自于所谓的“市场化”。实际上,市场化的根本特征是祛除权力因素和非市场因素的干扰,也即祛除人治因素、权贵集团和垄断集团的干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唯一有效因素。如果是纯粹的市场化就不可能出现现金的“不公平”

  公平: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南方日报》)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公平理念看起来似乎影响行政效率,但实际上,公平理念可以防止公共政策行为的专横,减少行政主体与公众之间的摩擦,有助于行政效率的最大化。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强调,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这三者都不可偏废。而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中国的现代化绝不仅仅指经济的发达,它还应该包括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的力量。

  关于公平的涵义,长期以来人们的认识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等。正如温总理所言,真正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公平涉及伦理价值判断。公平在本质上是一种平等,一种有条件的平等,允许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并且反映出某种利益倾向,表现为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评价公平与否的基本标准。

  在公共政策行为中,公平与效率对立统一

  一方面,经济效率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公共政策缺乏效率效应,则政府就不能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社会将陷入无序状态,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人民生活更加贫困,从而必将破坏并无法实现公平。另一方面,如果公共政策中贯彻公平理念,则可以赢得公众的信任、支持、配合,从而提高政府的威信,取得良好的行政效应。不可否认,从一定意义上讲,公平理念虽然会给公共政策行为造成一定的障碍,看起来似乎影响行政效率,成为行政效率的羁绊;但实际上,公平理念可以防止公共政策行为的专横,维护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良好关系,减少行政主体与公众之间的摩擦,有助于行政效率的最大化。

  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只是相对的,两者之间的冲突仍不可避免。尽管高效率的行政活动具有稳定社会、繁荣经济的作用,并能克服官僚主义“拖拉扯皮”的弊端,但是如果公共政策片面追求效率,则往往会侵犯公众的合法权益。因此,行政主体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必须作出权衡,在公平与效率的衡量上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公共政策特有的背景、情势以及轻重缓急来定夺。

  寻租行为使公共政策偏离了公平的价值取向

  公共政策作为政治系统中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其基本功能在于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以及对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配置。在民主社会中,公共政策表现为集体选择的结果,因而在理论上,公共政策的制定应该具备帕累托最优,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和目标。因此,公平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中最为核心的一项标准,在现代政策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现实中,公共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此目标,导致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产生一种衍生物,那就是“租”。政府干预中广泛存在的寻租行为,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公共政策偏离了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准则和公平的价值取向。

  重点解决好公共政策的“越位”和“缺位”问题

  在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以公平为导向,重构公共政策,重点是解决好公共政策的“越位”和“缺位”问题。所谓“越位”,就是公共政策超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作用范围,给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带来不利的干扰;所谓“缺位”,就是当需要发挥公共政策的某些方面作用时,存在着政策真空或不到位之处。只有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解决好公共政策的“越位”和“缺位”问题,才能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来源于《南方日报》作者:王敏敏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