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对展览《3+1各自表述》的看法与观点(三)


批评家对展览《3+1各自表述》的看法与观点(三)

 

 

l        王林:对于现实和历史之间关系的关注,非常重要

 

记者:您觉得这个展览和中国当代现实的结合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谈一谈您的感想?

    王林:首先我觉得这种组合很有意思,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特别是艺术家,还是应该进入一种研究的状态,如何把自己的艺术做得更深入,我觉得中国当代艺术前些年基本上属于横向发展。所谓的横向发展,就是做一点作品,马上做展览,然后就到处去宣传,然后画廊等等,你感觉到就是在一个表面上扩散,艺术家的心理,只要有品可以扩散,只要有宣传就可以出名,只要有资本,就可以卖得很贵。那么这样一种结果造成了我们的艺术创作或者艺术家的心态,他对艺术没有一个纵向的,深入的研究性。我觉得艺术毕竟应该算是一个专业,起码在现在算是一个专业,它有它的历史背景,有它现实的语境,有艺术史的上下文,有一个作品世界在背后作为知识背景。那么你的艺术作品如何能够在这样一个条件下面产生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我觉得还是需要有很多的人能够沉下心来进行研究。所以我觉得金锋、原弓、左小祖咒他们几位,他们的思路很好,这几人结合成一个群体或者一个小组也好,然后我们是要持续的,研究性地去从事艺术创作,把自己的创作语言,还有你的价值追求,还有思想的深度,能够有所纵深的发展,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值得提倡。

    就这个展览来说,结合了北大跟考古有关的一个陈列馆,结合这么一个场地来做挺有意思的。实际上很多现实的东西,其实你过一段时间,它可能就成为我们要去考察的对象了,再远一点就成为考古的对象了。在某种意义上说,如何去把现实中很多问题或者是存在现实当中的很多东西揭示出来,在某种意义上有一种历史价值,其实考古完全跟历史有一些关系,所以我觉得艺术家其实最后的归宿是艺术史,所以对于历史的这种关注,特别是对于现实和历史之间关系的关注,非常重要,也可以说是他们这个展览的一个特点。

   

    记者:从你的观点看,这些作品对哪个印象比较深?

    王林:这几个作品都做得还是比较单纯,比较纯粹。当然你要说印象比较深,我个人印象比较深的是金锋的作品和原弓的作品,因为金锋的那个作品,我刚才还在跟他讲,我说:其实检讨这个东西在中国挺有意思。他抓得很好,而且他也没有太多地做什么了不起的发挥,而是做得很平实,就把那些检讨刻出来,也许没有人去挨个地读一遍,但是偶尔也许读一两句,可能给你一种很特别的启发。把一个检讨,本来是无足轻重的东西,刻在石头上,它本身就有一种很特殊的文案、档案的意义在里头。我刚才也在跟他说:我们建国以来,要是把所有的检讨都拿出来的话,可能浩如烟海,而且五十年代的时候,我还记得代写书信旁边,就同时代写检讨,一般检讨5毛,深刻检讨15,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戏剧性的很特别的现象,这种现象它能透视出中国社会很荒唐的,很可笑的那些东西。

    原弓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倒不光是说他使用的这些材料都跟地震或者是跟5·12有一些关系,这是他一直以来做作品的一个根据,一个出发点,这需要背后做很多收集的工作,说明你要做一个作品是有很多工作在后面,这个倒不重要。我觉得这个场所里面他组织得很好,你看这个场所是一个古典建筑,中间是一块太湖石,一个很古典的建筑里面,里在这个空间里面,当你来做一个作品的时候,怎么把你的想法实现在这个空间现场里边,这个很重要,你从现场来看效果是不错的,就是下面的玻璃,上面的铁铲的悬挂,上下的呼应还有和周围环境,从形式感来说是协调的,但是又有很参差的东西在里头,又有很无序的东西在里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对比,而且你从色彩调子,从使用的那个材料的质感,这些东西来看,跟中间的太湖石,跟这个环境组织得挺好的。就是说做一个作品,其实不光是一个想法,更重要的就是你在实现的过程当中,你要去实现的完成度很重要,这个完成能力,其实就成了艺术家,考验艺术家创作智慧的能力,关键是如何去实现,可能一个想法,大家要有一个很好的想法都是比较容易的,就是如何把这个想法通过现场的东西,然后很感性地传达给在场的人,甚至于超过了艺术家最先的构想,这个作品如果是你只看一个图片,可能没有这种现场的感觉,可能会只是从他使用的材料上去分析一些东西,但是当你置身现场的时候,就会隐约感觉到一种氛围,那种氛围给你一种感动,这种东西很重要。

   

记者: 谢谢您王老师!

  

l        朱其: 所谓当代艺术会越来越跟传统发生联系

 

记者:朱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您今天过来对于这个展览有什么大体的印象?

    朱其:我觉得还不错,有一些作品还是比我想象的要好,很意外,主要是新的感觉。

   

    记者:您觉得这种新感觉是它的形式,3+1这种模式带给你的,还是作品的创作方式带给你的?

    朱其:可能有展示方式,因为在这样一个古代的博物馆里,比如说像原弓的作品利用了环境做艺术,把这个环境,原有的假山石空间和他的装置反映在一个地面的玻璃镜上,形成一个新的视觉印象,这个方式还是很好的。

   

    记者:这种展览的模式和他的创作方式都比较新颖?

    朱其:对。

   

    记者:您对于整个展览其他几个人的作品是什么样的评价和感受?

    朱其:比如说金锋的作品,他利用了中国的一种纪念碑文字的形式,把它放在地面上,利用了一种中国形式。他的文本可能也是来自于互联网比较鲜活的语言,这个和中国的当下结合得比较紧密,不是说中国当代艺术不够本土化,我想特点就是他们尽量让内容跟语言形式都跟中国当下语言结合起来,就是文化和语言结合得更紧密一些。

   

    记者:像这样一个很当代的展览,选择北大考古博物馆这样一个具体的地方,感觉两个地方是差距很大的,这种跨界的交流,您觉得这种尝试是不是对于当代艺术以后的发展有一些新的启示呢?

    朱其:这个在国外也有过这样的做法,另外我觉得当代艺术不能理解为跟当代有关系,所谓当代艺术会越来越跟传统发生联系,其实西方当代艺术很多都是跟传统有很大关系的。像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很多观念、语言形式都是来自亚洲的禅宗,中国的书法、山水画,所以当代艺术,并不是像我们国内一般人理解的当代艺术跟过去是没有关系的,很多当代艺术是对传统的一种概念和形式的重新转换。

   

    记者:您对于这个展览的四位艺术家之前的了解多吗?对他们以前的创作了解得多吗?

    朱其:都挺熟的。

   

    记者:您看了这次展览之后,觉得他们这次展览,因为他们也是说是一种“实验性艺术”,您觉得他们和之前的创作是不是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您觉得这种区别是往更高的水平发展吗?跟他们的创作思路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吗?

    朱其:因为跟近十年当代艺术说有太大的区别也谈不上,还是在那个脉络上,一个是运用了美国波普艺术的一种方式,装置艺术、多媒体的方式,比如说有一些作品还是一种“达达主义”的态度,左小祖咒的作品,奚建军的作品,还是一种“达达主义”的东西,整个当代艺术三十年的一个主流还是“达达”和“波普”的语言,只不过是现在大家试图跟本土结合得更紧密一些。

   

    记者:如果让您来评价这样一个展览,跟您的一个批评观点和理念,您是怎么来评判这样一个展览的?因为艺术家也说他们是一次实验,可能这个实验里面有失败的因素,从您的一个观点出发,您觉得这个展览是一个什么样水平的?

    朱其:应该说三个人的作品不完全属于一个概念,大家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原弓用了一些传统文化的感觉,关于环境,关于记忆;金锋用的是文革大字报的感觉;奚建军有点儿类似于英国八十年代的“新波普”,他们侧重得都不一样。我觉得经过这几年前卫艺术的商业化以后,大家还在继续进行前卫探索,这种状态还是比较可贵的。

   

    记者:像这样一次展览,它的策展整个形式都有一些新颖的地方,比如说艺术家的选择上,都有跨界的东西在里面,这种思路对您以后的策展会有一些其它结点的东西在里面吗?

    朱其:这个形式并不陌生,因为在国外的很多展览概念上都已经出现了,在传统博物馆前几年也做过,就是南京的三年展都是在南京故宫博物院来做的,也是当代艺术跟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结合在一起,所以这个概念本身不是太陌生。我倒是觉得比如像金锋的作品,还有原弓的作品,他们作品本身的形式跟环境的结合,就是借用了环境这样一个形式还比较有一种新意。

   

    记者:可能在设计展览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空间的因素,最后可能作品和空间的和谐程度结合起来。

    朱其:对,他把空间的元素结合到作品里面。

   

记者:谢谢朱老师!

 

 

相关帖子:

批评家对展览《3+1各自表述》的看法与观点(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2e3100100ia4p.html

批评家对展览《3+1各自表述》的看法与观点(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2e3100100iapm.html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