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化取向值得反思


      今天,在价值中国网上看到一位经济学家的文章,说房地产业的市场化取向不能变。见:http://www.chinavalue.net/Media/Article.aspx?ArticleId=57237 市场化问题,是很多经济学家乐于谈论的问题。如果加上中国,再加上房地产,经济学家就更乐于谈论了。经济学家,或许是出于其职业敏感,总有用理论贯穿现实问题的天然冲动和兴趣。

      在中国,在当下,房价、房产、贫富差别……诸如此类的关键词已经远超出经济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压跨中国人过有“尊严的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化取向,必然离不开经济学家的参与。近来重读2000年前后出版的梁小民先生的《微观经济学纵横谈》,就发现里面专门有一节(篇)谈房地产的发展。文章通过对比中国与美国房地产的区别,说美国人把房产当投资,中国没有当投资而当消费。在作出诸多对比后,梁先生说,中国房地产业要发展,必须走市场化的道理,也即进行市场化设计。10年来,中国各地尤其是中心城市一线城市,房价如打了鸡血,噌噌噌地往上涨。如今,不少地方的房价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地百姓的承受范围,已经让普通百姓买不起房了。因此,房地产市场化走得太远太远了。的确如经济学家们设计的那样,在朝着要当成投资的理想方向发展。

      这里举出梁小民先生的例子,并非要说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化取向就是受他老人家的影响。这里举他的作品,无外乎是举一个代表性的例子,同时正好因为我买过他的书、读过他的书,手里正好有他的书,所以在这里很不客气地举了他的例子。其他经济学家的例子,从网络上骂声一片中也可找到不少热络的名字。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但中国房地产市场化的决策,自然离不开这些经济学家智囊的建议。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

    宕开一笔,教育也一样,学着外国的做法,大胆进行产业化发展。其结果,就是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孩子上不起学,引起无数社会怨声。主管教育的有关领导换下来了,管理房地产业的领导们或者依旧安如泰山,或者“城头变换大王旗”。当然,房地产业的现实境遇,也不能简单地归于相关上层领导的政策决策。社会民意也容易把问题归于房地产开发商们的不良,而不愿意把问题归于政策的取向问题。这或许也有为自己留下后路的现实选择。

      事实上,住房与粮食、衣物等一样,具有很强的民生属性,是一种刚性需求。在民生需求尚未进行有效安排的时候,放任房地产业的市场化发展,高举房地产业的市场化大旗,无疑是忽视民生需求、无视中国的最大国情。

    另一方面,在房价处于“混沌期”的当下,再唱房地产业的市场化方向,不仅会弱化中央的宏观调控效果,更有混淆政策视听的嫌疑。

     是论,予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