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真情家风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的毛泽东,他不仅有着深远的治国战略。也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儿女情怀。作为人子,性格倔强的毛泽东是百分百的孝子;对于子女,它既有温情的疼爱,也有严谨的要求。他要求子女努力向上,关心他人;面对亲情,他坚持原则;面对社会,毛泽东关爱他人,把解危救困视为一种美德。

有着倔强性格的仁爱情怀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一个小山冲里,他的父亲毛顺生经历坎坷,年轻时当过兵,攒了点军饷回家后一致想发家,先是买了几亩田辛勤的耕作,后来靠贩牛和做谷米生意成为一个精明的小商人。

毛顺生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成为一个克勤克俭的人,对于家庭成员,他看不得儿子闲着。他像一个严格的“监工”,督促着家人劳动。石三伢子放学后,如果没有账要记,毛顺生就撵他去做农活。在生活方面,毛顺生十分节俭,可谓精打细算。他相信“吃不穷,用不穷,人无算计一世穷”的道理。全家人都吃得很俭省。他一文零花钱也不给孩子们。每月十五,他对雇工们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下饭吃,不过从来没有肉。而孩子们吃得比雇工还差,既没有鸡蛋,也没有肉。

毛顺生还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他在一点点地积累,使家境日显富裕的时候。她不满足于现状的从岳母家的借来款项,从贫苦农民那里成批买下稻谷,用手推车运到家中加工,再运到城里,卖给商人,得到高一些的价钱。他用大部分时间做这个生意,雇船贩运大米,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米商。毛顺生这种勤俭持家以及不安于现状的性格,深深地影响着毛泽东,从小事毛泽东形成了叛逆的性格,以至于使这个被称作是“乡巴佬”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的学生。在几十年后竟然会成为历史的巨人。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最高领袖,在毛泽东的成长史里,天生自负的毛泽东也没有预见到自己的未来。起初,毛泽东不愿遂父亲的心愿而去做一个商人,因而他叛逆的走上了求学的道路。

像旧时代许多专制家长一样,毛顺生在家庭里是个严厉的家长。他是一家之“主”、家庭里的绝对权威,专横而粗暴。毛顺生相信“棍棒出孝子”的古训,常常对毛泽东和他的弟弟,进行棍棒教育。毛泽东16岁那年,想进新式学堂继续上学。毛顺生不同意,想让儿子到湘潭县城里一个跟毛家有生意来往的米店当学徒,将来帮他撑起这个家。在决定儿子命运的时刻,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站在儿子一边,为他说话,并搬来娘家兄弟做儿子的“救兵”。两个舅舅对症下药,对毛顺生说:接受那个学堂的“先进”教育,比到米店当学徒更能增加孩子赚钱的本领。他们还承诺接济毛泽东部分学费。最后,文七妹搬来的“说客”说服了毛顺生。毛泽东如愿以偿,由舅舅接到湘乡,进了东山学堂。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毛泽东利用所学到的知识,经营着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成为一国领袖。

文七妹是个心地善良、宽厚仁慈的农村妇女。毛泽东在很小的时候,就有着倔强的反抗性格。有时,当毛泽东对父亲流露出明显不满的时候,文七妹立即予以批评,告诉他做“人”不允许这样,那是不孝的行为。文七妹特别可怜穷人和弱者,随时愿意接济别人。灾荒年头,遇到上门讨饭的穷人,文七妹总是给他们饭吃。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毛泽东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成为一个充满着爱心、仁孝、重感情的人。

1909年,文七妹生病。为了求神治好母亲的病,15岁的毛泽东从韶山冲出发,长途步行去南岳山“朝拜香”。他手拿小木凳,每走上十来步就跪下去一次,口唱“南岳圣帝阿弥陀佛”,试图用他的诚心感动神明。

1918年,文七妹患结核性淋巴炎,脖子上长了一个包。由于毛顺生和毛泽民忙于种田和贩米生意,毛泽东在外求学,家中缺人照料,她住到娘家养病。毛泽东十分挂念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在长沙特地请人开了一个药方寄给舅父。他写道:

七、八二位舅父大人座下:

家母在府上久住,并承照料疾病,感激不尽。乡中良医少,恐久病难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议。今特请人开来一方,如法诊治,谅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时,到秋收之后,拟由润连(泽民)护送来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

1919年春,在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得知母亲病势危重,放下工作,亲自回乡伺候母亲。

毛泽东仁义、孝顺,他还特别同情弱者。毛泽东九岁的时候,他发现私塾里的小同窗黑皮伢子因为家里穷,没有午饭吃,就把自己带的饭分给他吃了,长年如此,后来毛泽东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也很是支持毛泽东的这种善意的举动,她每天都给儿子带一大碗饭,让他分给黑皮伢子吃。后来,孩子们饭量大了,一大碗饭不够,大碗就换成了小钵子。①

毛泽东十一岁那年,毛顺生要买进堂弟毛菊生赖以活命的七亩田产,毛泽东和母亲的态度是一致的,都觉得应该设法周济毛菊生渡过难关,不应该乘机买他的田产。毛顺生却认为用钱买田是天经地义的事。母子俩的劝说自然没有效果,却给毛泽东留下很深的印象。建国后,他多次对毛菊生的儿子毛泽连说:旧社会那种私有制,使兄弟间也不顾情义,我父亲和二叔是堂兄弟,到买二叔那七亩田时,就只顾自己发财,什么劝说都听不进去。②从这些事件中,充分地体现了毛泽东的大爱、仁义的无私情怀。因而,新中国成立后,深切了解中国农民疾苦的毛泽东,首要的工作,就是进行土地改革,解放中国近90%的农民。从而使得翻了身的农民都称毛泽东为“大救星”。西藏的翻身农奴则把毛泽东奉为“文殊菩萨”的化身。

-----------------------------------

①孔祥涛《毛泽东家风》中国书籍出版社

②《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

严格要求子女求上进

毛泽东不仅仁义、孝道、重感性,心中时刻有一个慈悲为怀的善心。他还十分注重严谨治家,在建党以来以及在建国后的领导工作中,以身作则,对家庭、亲友、子女严格要求的故事有很多,这些故事堪称家庭教育的楷模。

关于对家庭、亲情严格要求的故事,最让人感怀的是他写给子女们的书信。1938年,毛泽东在得知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在苏联的情况后,十分高兴,从此常写信鼓励他们。1941年,毛泽东给他们写了一封长信,对他们的学习问题谈了具体意见:“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潜心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辅之。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①毛泽东曾两次给他们寄书,但第一次寄的没能收到,第二次寄的是毛泽东亲自选的共21种60本书,包括经济、哲学、历史、古典文学和武侠小说等。

---------------------

①孔祥涛《毛泽东家风》中国书籍出版社

他还要求岸英持之以恒地学习,不要图虚荣。1947年10月8日,他在给岸英的信中说:“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他对李讷的学习也十分关心和重视,并多次给予鼓励和指导。1959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给李讷的信中讲:“要读浅近书,由浅入深,慢慢积累。大部头书少读一点,十年八年渐渐多读,学问就一定可以搞通了”②。此外,对毛岸英的遗孀刘松林、毛岸青夫人邵华同样鼓励学习进步,立志奔前程,为社会做一番事业。毛泽东不仅督促儿女刻苦读书,而且自己积极带头,树立榜样。一生中仅《资治通鉴》就读了十七遍,七十多岁的老人又开始学英语,直到逝世前夕还在看《容斋随笔》、《古文观止》等古典文学名著。

---------------------

②牛保良《毛泽东家风:严格要求防止干部子弟特殊化》《中华魂》杂志(2008年第12期)

毛泽东十分关爱子女,但是严格要求,从不为子女谋职位,搞特权。建国初,毛岸英被安排到政务院工作,毛泽东对此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毛岸英不够资格进政务院工作,而应当到农村、工厂、部队去锻炼。对李讷、毛远新(毛泽东的侄子)被推选为中共九大代表也坚决不同意。可见,毛泽东坚持党性原则,不谋私利,堪称爱子有方。

普通丈夫、父亲一样的温情

亲情是血与水的情,是最深厚的情结,人人都有亲情,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中献出了6位亲人,因而,他更珍视亲情,他更爱自己的亲人,但毛泽东的高尚之处在于它把这种温情视为国家、社会利益的大爱,这确实值得后世者学习的。

毛泽东早年,其父毛顺生为他包办了一门婚姻,虽然,毛泽东不承认这门婚姻,但他对大秀仍怀着怜悯之情。他没有因为大秀已死多年、两人没有子女,或自己“发达”了,而忘记罗家这门亲戚,割舍与罗家的亲情。相反,他非常重视与罗家的亲情。

早在1925年农历正月十四日,毛泽东同杨开慧带着儿子毛岸英、毛岸青,从长沙回到韶山,住了近七个月。他利用搞农村调查和发动农民运动的机会,多次到大秀家拜访。看望罗的家人。杨开慧牺牲后,毛泽东的婚姻家庭尽管发生了些变化,但他始终没忘记杨开慧和她一家。解放后,他分别派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到长沙给杨开慧扫墓。他还书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纪念杨开慧。他把杨开慧家当作自己的家,饱含深情。从上井冈山后的二十多年中,毛泽东一直惦念着妻子杨开慧的家人,但受条件限制,联系起来很困难。1949年8月,他收到杨开慧的哥哥、嫂嫂通过解放军军用电台发来的电报,马上复电,为他的师母和岳母向振熙老人还健在表示欣慰,向她致敬,介绍了岸英、岸青的情况,并询问“家中衣食能否过得去”,希望来信告诉他。从此,他不断地向老人尽孝。1949年9月,有人去长沙,他托人给岳母捎去一件皮袄,使老人感觉到女婿关心的温暖。

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与妻子贺子珍离婚后,时刻没有忘记这位曾经患难与共的好妻子。在毛泽东看来,虽然夫妻名分不在了,但战友情还在。因而,他既真诚地关心着贺子珍,又十分注意把握分寸。

贺子珍与毛泽东分手后,毛泽东考虑到贺子珍一个人在外生活的诸多困难,提出建议贺子珍再婚。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与贺敏学的一次长谈中,提出此事时。贺敏学回答说:“子珍妹曾经讲过,她一生只爱一个人,不会再婚了。你是知道她的性格的,她决定了的事情不容易改变。”

李敏回到毛泽东身边后,毛泽东考虑贺子珍一人在外地十分寂寞,而且身体不好,就让李敏每个假期,都去看妈妈。每次去看妈妈时,李敏总要奉父亲之命,背上大包小包的东西,给妈妈捎去,同时带去爸爸对妈妈的问候。

对于子女,毛泽东像普通的父亲一样也有舔犊情深的温情。朝鲜战争中,毛岸英为国牺牲,作为妻子的刘松林极为悲痛,精神状况长期未能恢复,后去苏联医治。作为共和国领袖的毛泽东丧子之痛的悲情也是难以言表,毛泽东作为一位领袖,他努力压抑着自己的感情。他抬头凝望着窗外那已经萧条的柳枝,轻轻地念起《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毛泽东所有的温情,所有的悲痛都印证在这哀婉的词赋中了。

然而,他依然在悲痛的心情中多次安慰刘松林。1959年8月6日,毛泽东写信给在苏联治疗的刘松林,寄去了一位老人的挂念:“你身体是不是好些了?妹妹考了学校没有?……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久不见甚念。”1961年6月13日,他又劝刘松林再婚:“你要听劝,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大爱无语,挚爱无声。这是一位伟人、一位年迈的父亲对未再婚儿媳表现出的真诚的关爱和高尚的情操。

低调,不搞特殊化的严谨家风

关爱子女,甚至关心亲友,毛泽东从不失原则,不搞特殊化。毛岸英27岁那年,打算和不满18岁的刘松林结婚,但因不合《婚姻法》的规定,毛岸英曾经找到父亲毛泽东要求网开一面,但毛泽东拒绝了这一要求,一直等到女方到了法定结婚年龄,他们才结了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自己的子女家庭更是严格要求,他安排毛岸英到工厂做普通工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毛岸英以普通战士的身份奔赴朝鲜战场,一直到他在朝鲜战场上光荣牺牲时,志愿军司令部除了彭德怀总司令,甚至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1963年,李纳上大学开始住校独立生活,由于不习惯学校的独立生活,毛泽东了解情况后给李纳写信说:“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了。没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这就好了。”

江青与毛泽东结婚后,逐渐养成了张扬跋扈、爱出风头的性格。对此,毛泽东多次提出严厉批评。1973年邓小平的复出,主持国务院重要工作。邓小平的复出,江青一伙是持反对意见的。3月20日,外交部关于出席联大特别会议代表团人选的请示报告呈送到毛泽东面前。年迈的毛泽东仔细地审阅报告,当即拍板:由邓小平担任代表团团长。同时,他又觉得有必要再听听其他人的意见。于是,他嘱咐:这件事先不要说是他的意见,可以先在外交部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来,报请中央政治局批准。此时,江青也在揣摸毛泽东的意向。这一天,她写信给毛泽东,请求会面。毛泽东看穿了江青求见的真正意图,立即写信答复:“不见还好些。过去多年同你谈的,你有好些不执行,多见何益?”写到此,毛泽东觉得还未达意,随即又批评道:“你有特权,我死了,看你怎么办?你也是个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的人。”①

--------------------

①丁晓平著《家世·家书·家风—毛泽东的亲情世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从这些细微的事情处理中,可见毛泽东重视培养风清气正的家风。而他的家人、后人,则完全继承了他老人家的精神财富,没有让自己的“红色前辈”失望,他们低调随和,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工作着、生活着,并成为了各个领域里的精英,成为国人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和敬仰的榜样。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儿媳邵华。她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可以承袭了毛泽东的这种家风。毛新宇回忆说,别人家里是慈母严父,但他家里却是慈父严母。而且,邵华绝对不允许毛家后人打着“毛泽东旗号”谋私敛财,一概拒绝以毛氏后代的名义参加任何商业活动,而且,也不准在媒体上显山露水,妈妈要求“一定要凭自己的实力立足于社会”。 这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看见毛泽东的家风既不失爱的温暖,又作风严谨。

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温“毛泽东家风”,对于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亲情观,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好自己的子女,摆正大家与小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党员干部的家风连着党风,影响着社会风气。只有千千万万个家庭都有一个好的家风,我们的党才会更加纯洁,整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温暖回味:

领导干部家风不正导致工作作风不正、政风不正、党风不正,不仅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也会影响党的形象,影响整个社会风气。由此看来,家风建设,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决不是私事、小事。尤其是我们党是一个有着7400万党员的大党,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如果都能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样,重视严格要求和教育子女,重视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家风,严格管好、管住子女和亲属,不利用职权谋私利,自觉摆正党性与亲情、家风与党风的关系,就能带出良好的社会风气。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