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房地产要向民生型转移


 半个月以来,密集且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新政接踵而来,但是似乎收效甚微,期望雷声大雨点也大的人有些失望。市场现实清楚地表明,整个市场其实是相当地冷静,不是价格低了,而是放量少了。你可以说是观望,也可以说是僵持,总之,我们希望的开发商降价或者多套房屋的拥有者因为担心房价进入下降通道而抛售房屋,释放存量房的行为并没有立马出现。于是有些人难免揣测以往调控的老版本故事可能继续上演,抱怨情绪也不免随之而起。

 这样的担心总是存在。总的来说,我们想要通过调控打压房价,其动机和目的不容质疑。只要调控的力度合适,市场也总会有反应。但仅仅靠行政的手段,或者仅仅因为房价上涨到不能承受之重了,才重拳出击,毕竟收效只是一时。房价虽然暂时遏制住了,但几乎没有人会怀疑中国城市化下房地产业的好日子还会继续。在这样的背景下,调控政策实际上是在和这一被反复强化的“市场真理”,和富裕阶层对公共资源的集中占有欲望,和长期低利率下经济人的必然的市场行为做对,难怪某些占了便宜爱卖乖、顺风做了成功商人还想教我们经济学理论和人生哲理的人会以他“被反复验证的正确性”讽刺新政。

 现在最缺的其实也最该理直气壮的声音就是要告诉那些鼓吹完全市场化解决中国住房问题的人,房地产市场从来就不该完全市场化。住房首先是一个民生课题,不是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游戏场;大家都赚钱的投资性也不宜被过分宣传,总是有人通过这些游戏越来越富,占有越来越多的民生资源;如果市场天然有追求利润,更愿意去满足富裕阶层需求的趋势,那么政府就应天然是维护大多数人居住权的力量。

 更有人在大肆评论说:房价如果下跌,是许多人不愿看到的,其中就有:我们国家政府、各部委、我们的地方政府、每一个开发商、每一家银行、甚至每一个投机者。唯独没有谈到广大的低收入阶层,也就是民众的呼声。似乎这个阶层已经都被遗忘了,他们也许就该没房住,因为他们一没钱,二没地位。

 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下,在低利率的促动下,在先富裕起来的人对不动产的追逐、收藏和占有潮流里,在总有人获利、总有人觉得自己也能获利的游戏中,我们总会周期性地遇到房地产的泡沫,也会周期性地挤出泡沫,但从长远看,泡沫总是越积越大。挤泡沫这种事情其实出力不讨好,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不允许自由市场拿大家的居住权当游戏筹码,也不认可靠房地产繁荣堆积起来的GDP,问题其实就自然解决了。但历史不允许假设,说到底,中国并不能靠盖房子、把房子拆了重盖取得世界强国地位,也不能靠高房价和少数人拥有大多数住房来实现社会和谐。

 我们虽然还是相信新政很有必要,而且必然会有效果,但是,如果房地产市场没有向民生方面的大转型,也就是说不下决心挤出泡沫的话,后面的结果还会更糟。因为当前调控的目的:绝不仅仅调控着房地产市场本身,也应该调控着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