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为什么 这么“复杂”


  近日公布的首份地方教改《规划纲要》——上海教改《规划纲要》,针对义务教育均衡开出了一剂“猛药”:优质普通高中每年招生计划按不少于60%比例平均分配到每一所初中,完善初中学校优秀毕业生推荐入学制度,为办好每一所初中和缓解“择校”矛盾创造良好条件。而目前,上海的这一分配比例仅为15%。(4月1日《文汇报》)

  此举与国家教改《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思路是一致的。在国家教改《规划纲要》中,其描述为“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只不过上海明确了60%这一比例,而且,要达到这一比例,未来每年都要增加5个百分点,确实称得上“猛药”。

  我理解这一治理思路的基本逻辑是:优质高中把招生名额按各初中的规模,等比例平均配置给各初中,这样学生(及其家长)就不会因初中毕业的升学机会不同而再择初中,因此,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有了更好的外部环境。

  现实会不会按照政府部门的主导而变化呢?事实上,对于名额分配,不少高中和家长都表达出自己的担忧,甚至怀疑能否真正落实。对优质高中来说,假如初中的办学质量不均衡,那么,招来的学生必然参差不齐,于是教学出现难题,要么分班教学,要么优质逐渐变为不优质,进而,优质高中可能出现“校中校”以及“校外校”(即不被列为分配名额之列,但其实很“优质”的学校);对初中教育来说,名额分配自然是薄弱学校的福音,但假如各校的办学质量依旧存在不均衡,就很有可能出现借读与转学的新景象——学生在强校借读,然后在弱校升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能出台禁令不准借读或转学吗?对家长来说,虽然各校都有名额分配,但是,升入更好的高中只是求学的目的之一,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则是更重要的目的。

  这样看来,政府部门其实是在以“升学”来引导家长的“择校”,强调的是教育的升学价值导向,这难免与其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相背;而这一导向能否起到实际效果,又根本取决于义务教育的均衡状况。

  相信你看了上面的分析,会变得非常纠结:教改真是好复杂!教改真有这么复杂吗?其实不然。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来说,其实有很简单的做法,就是政府部门切实履行教育投入责任和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简而言之,就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变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模式。教改问题的复杂,是由于政府部门不履行投入责任和均衡发展责任,但却想取得均衡的效果,于是构思各种办法,又是禁止择校、入学考试,又是分配名额,但这些只是“治标”之策,由于学校的不均衡状态没有改变,在禁令以及各种措施之下,潜规则依然盛行。换句话说,如果分配名额要取得实效,必须同步推进学校办学质量均衡。

  对此,政府部门不是不清楚。国家教改《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强调省级财政对教育的统筹责任,这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根本之策——我国义务教育经费长期以来由县乡财政自行保障,导致一县之内,乡与乡的差距巨大,一省之内,区县之间的差距巨大,概言之,就是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上海教改《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完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市级统筹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基本实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标准统一、教师收入标准统一、学校配置标准统一、教师队伍配置标准统一。而问题在于,能否真正做到省级财政统筹?再进一步看国家和上海的教改《规划纲要》,并没有明确的实施办法和路径。在同一文本的其他章节里,依旧强调县区均衡,比如,国家教改就强调县域里的校长和教师交流制。

  其实,如果做到“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标准统一、教师收入标准统一、学校配置标准统一、教师队伍配置标准统一”这四个统一,根本就不必谈及名额分配的事,或者说,等比分配名额会成为高中的自觉选择。到那时,家长自然很少择校,而各校的升学机会也基本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