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句商业界的名言:“三流的车企拼价格,二流的车企比产品,一流的车企立品牌”。一旦上升到“立品牌”的高度,“概念”的炒做,必不可少。
中国汽车业迅猛发展的十年间,“炒作概念”者大有人在,因企业文化、产品特性、受众群体的不同,也因时间关系,“炒法”也各有千秋,大致说来,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价位门槛法”。肇始者是上海通用,“代表作”是针对赛欧的“十万元家庭轿车”概年。当年横行一时的“桑(塔纳)、捷(达)、富(康)”除“霸占”了大中城市的出租车市场外,更在刚刚进入汽车消费时代的中国人心中留下了 “轿车不可能低于十万元”的印象。而在车内空间、公众认知度上处于劣势的赛欧,正是利用价格优势,凭借此概念,在市场上立稳了脚跟。
“点睛之笔”:在赛欧上市不久,恰逢北京一场大雪,上海通用借此机会推出了“冰雪体验”活动,化解了消费者对该车的驾驶性能的怀疑。
二:“感情攻心法”。这是一汽大众祭出的“法宝”,“代表作”是针对捷达推出的“品牌忠程度”概念。代表活动是寻找“捷达家庭”。捷达车在国内私人用车市场的时间之久,保有量之多,公众认可度之高,至少在这一概念提出时无出其右者。捷达当然有“讲光荣历史”的资本,更何况自身品质同要优越。“品牌忠诚度”的提出,让其对手在“品质稳定性”处于劣势(起码是在公众心理上),可算是“老将出马”的一招高棋。
点睛之笔:无论是“30万公里无大修”还是“的哥驾百万公里捷达梦圆西藏”都可看作此概念的延伸活动,一汽大众利用这一概念,将捷达“皮实耐用”的特性彰显得淋漓尽致。
三:“地域文化法”。这是上海华普的首创。代表作是上海华普针对其系列车型(海迅、海尚等)推出的“海派文化”概念。一个出身草莽、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品牌,经此概念包装,时尚气息一下子便突显出来,更何况一个“海派”生生的让人联想到“上海汽车”----那可是通用、大众都青睐的企业!
作点睛之笔: “海派时尚丽人选秀“。香车美女的搭配本不足为奇,但全国范围内挑选跟车搭配的“丽人”,当年鲜见。那个丽人是谁大家早忘了,但“上海华普”这一品牌已深入人心。
多余的话:这是契今为止自主品牌企业最成功的“概年炒作”案例。但此事随着董事长徐刚的离去,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惜哉!
四:“时尚元素法”。近几年采用此法的企业颇多,但公众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上汽名爵MG3的“跨界车”概念。并入上汽后,名爵在产品宣传上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跨界车”概念的提出,就是一个例证。严格说来,此车在当时的价位、品牌形象上是没有太大竞争优势的,车型外观又与消费者传统理念有着一定的差距,甚至其归类都让人为难。可上汽却就此入手,提出了“跨界”概念,不仅化解了“归类难”,更利用时尚元素提升了“档次”,同时,这一概念也为同质化严重的两厢车市场,注入了一股新风。
认真比较以上不同类型的“概念炒作”,就会发现中国汽车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炒作”内容的关注点也在从“形而下”逐渐走向“形而上”,这一方面反应出了厂家在汽车文化上的逐渐成熟,也反映出了消费者在消费理念上的与时俱进。(本文专供新浪,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