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我们未能一睹28日瑞典签约仪式的全貌是一个遗憾,那么,关注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各方人士当然希望30日的北京新闻发布会以解惑答疑的方式回答此前的待解悬疑。然而:这些悬疑有了答案么?
资金问题:根据此前的消息,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国有银行,及其牵头成立的财团,提供至少1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据分析,这也是后续资金支持的主要来源。各地方政府为争夺沃尔沃国产工厂的落地,至少提供了不少于5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加上瑞典和比利时政府,为吉利的低息贷款提供了担保,至少得到5亿美元的贷款,这一共是20亿美元。 去年高盛宣布旗下香港上市子公司投资超过2.5亿美元,尽管吉利汽车和高盛集团都否认此笔资金与收购沃尔沃无关,但是其投资的时机,几乎可以认定,这笔投资将流向收购案,就算加上这笔资金,一共是22.5亿美元,李书福在本次发布会答记者问时说:并购资金18亿,加上流动资金还有其他的资金,还有各种各样的,总而言之大概要27亿美金才能完成这些事情。这27亿美金,相当于50%左右是国内的,还有50%国内是海外市场的,有美国、欧洲、香港等不同地方。而且国内部分50%以上是吉利自己的,还有一些少量的是国内其他的一些投资人。有兴趣的人可以两相对照,看看这其中的出入。
新公司架构及管理模式:并购后,吉利对于新公司的整体运作包括新的管理机构、董事会的构成将是怎样,目前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说法。我们只能知道:吉利收购的是100%的沃尔沃汽车的股权,现在沃尔沃所有的跟它的供应商、经销商,以及其他合作伙伴的合同,都会尊重,作为股东来讲,沃尔沃的运营是充分受到尊重的。可与此同时,李书福认为沃尔沃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规模太小,由于相对规模比较小,所以每一辆车的成本就比较高,因此就亏钱。吉利要把这些产品要扩大销量。只有规模扩大了,每一辆车的成本就下降了,利润就出现了。在“充分尊重沃尔沃(现)运营(模式)”的前提下,李书福如果打“扩大生产规模”的牌,空间多大?
中国工厂选址问题:根据吉利汽车在签订收购协议后计划年产量约30万辆汽车及国内融资涉及到的地方政府,吉利在国内的新沃尔沃生产厂很可能不止一家。但即使包括是否在北京落地,在本次发布会上李书福也是讳莫如深,个中原因何在?
销售网络:如果尊重“沃尔沃运营模式”成立,那么并购后的新公司无论生产还是销售,新增的产销重点是国内市场无疑。新的销售网络建设将怎样?本次发布会这一问题并没有答案。
“谋定而动”,对于这样大规模的并购,我们目前所想知道的最关键的问题,都尚无答案,从并购消息发出至今的几个月时间里,吉利在做什么?!目前,吉利到底是成竹在胸还是仍像李书福说的:“(目前)主要工作是完成收购,饭要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摆出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架势?!李书福自己也坦承:中国企业总出去现在还没有很成功的案例,那么为何在先行者有过众多失败先例之后,吉利还要在一切都难以确定的前提下追加这次“探索”的成本?!
揭开谜底,吉利已经有了两次机会---在短短的三天之内。可惜,我们仍未看到答案。而在这样的迷雾中,你仍准备去鼓掌么?!(本文专供新浪,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