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今年以来,由于经济迅速回暖,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其中,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城市缺工超过200万人,部分生产线已处于停工状态。企业纷纷上调工资,调低学历、年龄等限制,希望用工荒得以缓解。(2月21日武汉晚报)
节后,“用工荒”成为网络的热门话题,招工也变成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甚至企业老板的头等大事。眼下,企业招不到人,真的像网络流传的“用工荒”吗?值得深思:
一、物价上涨、生活成本提高, 工资却没有相应地提高
且不说节节攀升的房价,仅是快餐价格,广州市区普遍最低价为6元/份,每份四元或五元的快餐已经极其少见。房租、伙食费、交通费等费用都在看涨,唯独工资鲜见增长。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资统计数据,被网友们戏说工资“被增长”。再观察企业开出的招工薪酬,和往年相比,增长不多。
除去生活成本,所剩不多,工人在有更多选择的情况下,就会选择就近就业或者到更好的地方就业。
二、工人的就业诉求发生变化,企业用人制度未作相应调整
如今80后、90后的新生代已登上舞台,他们摆脱父辈“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生活,学会享受都市的繁华,而且具有强烈的城市化的取向,和强烈的变为市民的意愿。新生代出外打工不再是为生计所迫,而是为增长见识,学好技能。他们的奋斗目标从脱贫变成了致富,更多地开始思考个人发展和社会地位的问题。
反观珠三角三来一补企业的用人思维,还是希望继续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生存,用工中压低工资,延长加班时间,致使工人被迫靠加班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这种以牺牲员工身心健康的用工方式,无法吸引新生代。
三、工人被尊重的需求增加、维权意识强烈,而企业没有尊重员工的权利
新生代心理平衡度较差,难以接受“被歧视”,渴望受到尊重。以往企业管理员工,靠吓唬,吓唬不了的靠忽悠,很少尊重员工。老板责骂员工的,处处可见,几乎每个员工都遭遇过,而且有的老板脾气很大,动不动就拿员工当出气筒。这种委屈的打工生活也让员工对企业没有归属感,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寻找更好的发展平台。
金融危机袭来时,企业纷纷裁员度冬,而且是通过调岗位、降工资的方式逼迫员工辞职离开,这种无情的做法,势必伤害了员工。经济形势严峻时,员工被企业抛弃,经济回暖时,员工自然不会留恋企业。
有人借用乡下人的一句谚语:“需要人的时候脸朝人,不需人的时候屁朝人。”来形容企业老板,同时戏说“用工荒”是报应。
作为企业,如何破解“用工荒”呢?
一、转变经营方式,由依靠“廉价劳动力”到依靠“技术、品牌”获得生存、发展
为何企业不愿意提高员工工资,因为他们的加工利润微薄,一旦用工成本上升,导致企业以往的低价销售策略无以为继。要么提高价格失去市场,要么减少利润无法生存,两种都是死亡。所以才不愿意提高工资。
珠三角代工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在国际市场上议价能力低,其代工利润被压到临界点。唯有提高技术,打造自己的品牌,才是根本之策。政府已经呼吁企业转型升级,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二、建立工资增长长效机制,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
企业应当根据物价水平、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工资增长长效机制,避免员工因物价上涨而导致工资被降低的局面。同时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拿出一部分利润与员工分享,让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发展了,员工也富裕了。
当下有种现象,一个企业唯有老板发财了,买别墅、开豪车。而员工工资却以蜗牛爬行的速度增长,这势必让员工心理产生不平衡。老板太抠门,员工不会卖力的。
三、搭建平台,助推员工成长
针对新生代的就业诉求,企业应重视对员工的培养,提供培训机会,或者直接对员工进行培训,让员工在职期间,职业技能获得发展。
建立员工考评机制,发现并及时提拔优秀员工,让员工得到成长。
四、完善福利、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如今养老保险可以跨区转移,企业应引导员工购买社会保险,不能再以员工不愿意购买为由不为员工购买社保。
适当举办文体活动,增强员工之间的互动,丰富员工的生活,避免“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生活。
“用工荒”并非是劳动力短缺,而是劳动与报酬严重失调,加上新生代具有更多选择所造成的。政府、企业都应当反思,为何出现“用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