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式管理的思考


                               论(88

                                 2010-4-7

                          关于“中国式管理”的思考

 

         关于“中国式管理”的论题已经讨论了近二十年。虽各方面的专家和官员各抒己见,大同小异,但是未有系统性建树。至今还不断有研究。韦华伟先生(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去年曾发表文章《“中国式管理”的文化基因》。虽然较为深入的研究了中国式管理的问题,但是仍没有说明“中国式管理”的一些关键问题。本文尝试说明一些观点看法。

         首先,应该说明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式管理”问题。可以是从问题出发说明研究“中国式管理”的必要性,也可以从中国管理的特点出发说明优点或弱点,还可以从未来出发说明中国式管理的需要等等。本人寡闻少见有文章说明研究“中国式管理”的必要性。

其次,要说明“中国式管理”对于市场经济是否适应?那些能够适应、哪些不能够适应?应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有三,一是竞争,二是创新,三是法治等等。“中国式管理”能适应吗?实际上中国文化中缺少的就是这三条。反映到中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同样,不讲合理合法的竞争,缺少创新,竞争无序等等三种情况非常突出。至今影响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其三,按照韦华伟先生的归纳,“中国式管理”有两个特点,“一是中庸之道,一个是‘情理法’。”

韦先生的意思是“中庸之道”,“具有现实意义”,“要发挥其好的一面”等等。但是作者又说不出来究竟“好的一面”在什么地方。我看“中庸之道”其“好的一面”不是在管理中,而是在决策中。企业管理不能够讲“中庸之道”。中庸的特点是模糊性,似是而非,缺少倾向性。在管理中,在实行精细化管理中,不可能实行模模糊糊的似是而非的管理。中国由于几千年的小农经济造成粗放的管理思想,与大工业经济不相吻合。在这种现实环境和思想意识条件下讲“中庸之道”,探索“中庸之道”的积极作用,很让人费解。

         韦先生讲,“中国式管理”有讲究“情理法”特点等。企业管理首先应该讲“法”,最后才是“情”。因为“情”是讲包容,“理”是讲合理,“法”是讲规范。企业管理首先要讲规范,要讲“法”。而管理合理是制度设计问题,不是管理实践问题。当然管理实践可以根据新的情况要求创新和变革,但要通过改变管理制度设计来实现。管理中不应讲“情”,否则管理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只能够在“管理之外”要讲请。只是在特殊的情况下管理才讲求“情”,即在遇到重大的困难和障碍时,要求领导和骨干冲在前的时候,要讲求“情”,以最大限度的动员群众参加。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式管理”的本来之意,应该是由于中国员工文化素质较低,管理要注重培训和教育。中国企业的自动化生产水平较低,要注意细化管理规则和要求。由于中国国情特点,企业要容纳较多的员工,不似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要多做思想工作,要适当合理分配,不能够过度拉大差距等等。中国企业要注意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和作用,等等。“中国式管理”就是要按照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特点组织管理,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我认为,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缺少“理想”取向。这是“中国式管理”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