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调整分配格局想像得过于简单
杨于泽
财政部近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今年工作要点,在支持收入分配改革方面,要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市场对初次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更加注重发挥政府再分配的调节作用,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于是北京有媒体说,财政部“要调整收入分配”了。
目前我国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据说基尼已经接近0.5,大大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焦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也作了回应,承诺进行调整。但财政部能够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吗?财政部声称的是,要“支持收入分配改革”,是提供帮助和积极参与的意思。财政部单枪匹马,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很显然,媒体误解了财政部的意思,但这种误解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我们社会对权力的过份迷信。我们不时听人说,党和政府现在忙别的,要是它闲下来想做一件事,绝对是说到做到。当财政部说要支持收入分配改革的时候,人们就相信,财政部要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了。而一些政府部门或者官员也在想,现在做某件事还不是时候,等将来下个决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们不妨看看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个什么东西:一国的国民总收入就是全部GDP,也就是我们的新增财富。而国民收入分配,流向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方向,其比例关系就形成某种格局。现在经常有人抱怨,政府拿大头,个人得小头,这就是一种格局。个人的收入分配,包括工资、津贴、红利、财产性收入、社保等。中低收入者,往往只有工资加津贴、社保之类,而高收入者往往还有红利、财产性收入,甚至还有灰色收入。人与人之间,也形成一种分配格局。
在诸多收入分配项目中,工资、津贴、红利、财产性收入等大致是市场调节的。政府如果不下决心推进社会改革,它在这些地方能动脑筋的地方不多;如果下决心改革,也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政府有权调整的,还有自己那块蛋糕的大小。在不改革的情况下,政府调整收入分配的办法,只有社保这么一块。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财政转移支付”,在这种意义上来说,财政部是可以“支持收入分配改革”的。
收税与转移支付,是政府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主要方法。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前提就是要多收税。向谁收税?每个公民都纳税,但既然要缩小贫富差距,自然是要让富人多交税。那么谁是中国的富人?福布斯和胡润榜上的中国富豪自然要交税,从已经查处的一些贪官来看,有些官员也财富不菲,有的富可敌县,有的富可敌镇,而且他们人数不少,应该按高额累进税纳税。如果富有的官员不纳税,政府自然不好向企业家征税。
就这样,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与反腐败、与政治体制改革纠结在一起。有些人一直认为,应当等到社会和谐稳定后,再来推动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但要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必须缩小社会贫富差距,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而要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却又如此依赖于政治领域的改革。两个问题的解决互为前提,这就增加了向前推动的难度。
如果不改革呢,在目前的税收格局下,财政部自然也可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但没有税源支撑,转移支付力度固然可以加大,由于政府花在自己身上的钱通常不会减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就十分有限。富人财富动如脱兔,而穷人收入爬如乌龟。如此转移支付,自然也可以影响到国民的收入分配,但一定动不了收入分配的格局。收入分配的格局,只会照旧,甚至会一年不如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