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 国内新建楼命短价高!


震惊 国内新建楼命短价高!

 

 

住建部仇保兴副部长近日透露,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这些建筑只能持续25-30年。这种说法,和此前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一位副主任的说法不谋而合:“国内住宅的平均寿命却仅仅为30年。”这个寿命,不到英国建筑132年寿命的四分之一,不到美国平均寿命74年的二分之一。这个冷酷的事实,让《物权法》起草时争议的土地使用权70年后“怎么办”的难题,而应将70年改为30年, 想起来真是不寒而栗!

中国的建筑物应该活多久?按照住宅土地使用权的年限,应该有70年;而按照《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民居很显然不属于“重要建筑物”之列,但法定的年限最少亦应该满足50年的使用。然而,实际情况是,中国的建筑寿命50年罕见,30年则普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一咬牙一跺脚,终于在三十多岁的时候贷款买了房,原本以为看着产权证上白纸黑字的“70年”,略感一丝欣慰:自己活到100岁的可能性不大,但孩子却无需再像他的父亲一样做"房奴"了——70年的产权,足够他比较从容地面对未来了。然而,这样阿Q式的乐观也会被严峻的现实所打破。

中国的建筑寿命只有25-30年的说法,足以让人震惊和可怕:25-30年后,或许我们刚刚还清了银行的贷款,正准备苦尽甘来轻松自在时,而转眼一看,大半辈子的苦撑所换来的成果已经屋漏房垮、岌岌可危,那时,我们又该住到哪里去居住?难道要我们再一次从零开始,继续早已经熟悉的"房奴"生涯?如果说我们现在还年富力强,咬咬牙、壮壮胆之后还敢去贷款买房的话,那么25-30年后,我们中的多数或许只能依靠养老金艰难度日了,又如何能够再次面对居无定所的悲惨局面呢?

从中国房子的价格看,现在北京四环内的普通住宅,每平方米4万元已并不稀罕。在北京的中心地带,却只能购买在楼房间距极近的楼房, 而且没有法定的永久产权。而在欧美等国的房价“跌跌不休”的情况下,花3000万人民币,在欧洲可以置下一座城堡,文物式的"豪宅", 在美国可以购置一处庄园,永久的产权。

每年,全球一半以上的水泥,都浇注在中国的土地上,而倾其祖孙三代人收入的房子,却只能维持30年。原因何在?不外如下几点:

其一,偷工减料。建设部特聘专家周磊曾表示:“现在全国相当多的建筑工程、资料在造假!”广东省质监局有人士直言:“2007年年底到2008年广州新建的商品房,最好还是不要买。因为这段时间建造的楼盘普遍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

其二,结构性缺陷,由于建筑结构问题,有的钢筋混凝土的寿命不过25年左右。

其三,人为拆除。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用了才7年,就要被爆破拆除。扬州那个刚刚爆料被政府“偷卖”了土地的小区,满算不过才8年,就面临拆迁的命运;

那么,普遍不足30年的建筑寿命,究竟是质量原因,还是“正常”?建设部的一份抽查结果表明:全国30多个省份的90多个城市中的180多个建筑工程,96.1%的合格。这似乎意味着,远低于国际和法定标准的30年寿命基本合格。这样,很多人举三代之力购买不足70年的使用权后,实际得到的可能是被打了折扣的一个短命的建筑。

业内人士曾经指出,按照建设部和质检总局2005年制定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混凝土、砖混结构的住宅设计使用年限一般为50年,而这只是一个建议性的合理使用年限,并不意味着住宅只能使用50年,适当的维护和必要的维修后,还能使用“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不过请注意,这个假设是建立在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设计年限减半,那么后续的40年,就只能是风雨飘摇或者拆除重建。

如果将国內建筑的短命,放到目前这个特殊的语境下,就会发现,国产建筑物的短命,与其说是质量问题,毋宁说是制度问题,是房地产各种乱象的生命体征反应。对一个已经失去理性的行业而言,其实,寿命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大家追逐的,不过是一个注定要破灭的泡泡。但是,当泡沫破灭之后,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还是公众。

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正是在管理者对于GDP的追逐下,在建筑商对于财富的疯狂攫取下,才导致了规划、建设中的短视与低劣,我们才不得不面对土地有70年使用权而房屋寿命只有25-30年的冲突与尴尬?城市建筑快节奏的、不断的拆毁重建,GDP直线上升,而百姓的利益却随着短命的住房毁灭殆尽。显然,无论是从维护公众权利,还是从维护社会稳定来说,从制度层面上消除这种短命现象,就成为当务之急。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提高民用建筑的耐久年限标准,加强相关执法与严格问责,还需要制定建筑物的拆除标准,决不能说拆就拆。这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遏制房产泡泡的出现,使之在法律的强力之下,尽快回归正常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