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资源汇给创业者


  周其仁认为,企业家直觉不能直接变成产品,服务,市场分额和利润,要取得成功,至少还需要加上一个条件,那就是社会资源的一部分,能够汇聚到这一位企业家手里,按照其直觉来生产产品或服务。我赞同周先生的这个观点。问题是,政府并没有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家汇聚社会资源的良好环境。这就是扼杀中国创新的根本因素。 除了政府原因外,其他因素也是存在的。我国正值新兴战略产业发展之机,但是,因为新兴产业缺乏完整的历史发展记录,投资者无法得知创业者是否值得投资,因此进入此崭新领域的创业者必须克服其正当性,才能获得资源。从这个层面上说,并非每个新兴项目与创业者都值得投资,并不全然都具备正当性。创业者必须说服投资者来投资他。

  创业者如何让投资者相信呢?换言之,创投业者如何对创业者进行评估呢?大多数创投公司对于投资案的决策程序,都有特有的评判标准。然而高度变动的新兴产业仍无一套系统化的评估模式。大多数都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用有限的人力,所进行具有时效性的评估筛选过程。因此,建立健全评估体系,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而衡量一个创业家或企业家的标准,在各类文献已是汗牛充栋。但我认为,想成为成功创业家的基石:在于ta是不是愿意最快且最勤于动手,到信息的海洋里萃取价值、挖掘价值,将无序的信息结构化,建立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模型比什么都重要。创业者获取以及利用信息的方法将决定创新企业的发展势能!我们现在的许多创业者在筹办创业之前,经常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大量相关数据。包括市场、客户、竞争对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重要信息。但,信息超载与无结构化使得企业决策无法有效和充分利用现存信息(信息也是一种资产),甚至还可能导致决策程序混乱与误用。这是创业者系统能力的综合体现。

  因此,在解决各类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深入市场、深入群众消费者,收集相关的信息并加以分析。收集的客户抱怨越多,越能设计出合适的产品和服务。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方为上上策。因为消费者人数可以提高评估创业公司价值的参考,若你能建立稳固的消费群也可以被创投判定为长期生存的基础。“客户”是任何企业或组织的核心所在,一旦无法对客户提供更高价值或更好的服务,企业或组织的存在价值必受质疑,甚至被淘汰。所以,了解客户是企业的必要生存之道。新兴战略项目的评估标准应多从创业者的“客户”掌控与运维能力出发,而不是预测的财务数据。这是区隔“本/益比”和“本/梦比”的关键点。

  另一方面,就是要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创业投资公司非常重视创业家的品行,工作态度,以及观察其是否具有廉政诚信的形象。这些都是影响资源资本的走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老先生说的一点都不错:“我们要实现现在中国政府所决定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结构优化的方针需要两条:第一条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第二条是一定要用改革来改变这种制度障碍,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创业的制度环境,归根到底还要靠改革的推进。”作为创投公司,要彰显其投资新兴战略产业的正当性,没一套合适的评估体系是不行的。因此,尽快拟定科学的投资评估系统已是各项工作的重头戏。否则,到最后仍旧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