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
到底是坚守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当蚁族,还是到像晋江这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城市去就业创业?即将毕业的每个大学生心中都曾有过纠结。是考虑生活成本,还是更看重未来预期?是要安稳,还是艰苦打拼?在就业的选择上,怎样才是理性的态度?
由共青团晋江市委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大学生中小城市就业创业论坛”近日在晋江举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组织来自北大、清华、人大、上海交大、中山大学等大城市高校的媒体主编,与蚁族概念提出者廉思、北京大学社会学家夏学銮、中国青年报社编委黄勇,以及晋江当地的官员、青年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一起,共同就“大学生是否应该到中小城市就业”、“中小城市是否为接纳大学生做好准备”等议题,展开探讨。
上海大学研究生王道军今年夏季即将毕业。他说,自己和很多同学的想法一样,争取先留在上海,等奋斗两三年后再作选择,如果发展得好就留在这,“实在混不下去了,再回老家去”。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的看法恰恰相反,他认为那些抱着“先在大城市奋斗然后再回到中小城市”的职业规划是一种误区。应该毕业后先到中小城市就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积累经验后再回到大城市工作,起点会更高。这种“逆向发展”之路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中国青年报社编委黄勇提出,现在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基层的了解,而在基层发展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以大学生村官为例,很多村官通过到村镇工作,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什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脚踏实地,提高自己。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谢丽莎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之所以吸引一些大学生“打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地方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而在中小城市往往“关系网”复杂,外地大学生难以施展才华。
经常带着企业到高校招聘的晋江市人事局副局长洪荣塔介绍说,大学生就业往往考虑3个层面:薪酬待遇、精神文化生活、职业发展空间。为了吸引人才,晋江早在1999年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现有53名博士后。除了企业发给他们工资外,政府每月另给4000元津贴,并给120平方米的免费住房。中共晋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连赞表示,有制度的保障,就不怕“人情网”。关键是制度要公开,要面向社会。
从潮州考上中山大学的女生陈文哲打算留在广州工作。“因为我们很看重精神生活,在广州有音乐厅、美术馆等艺术文化场所,可以找到趣味相投的人,而在中小城市恐难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中共晋江市委副书记陈健倩接过话题说,和大城市相比,精神文化生活确实是中小城市的短板。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晋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晋江市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健身房等文化体育设施正在完善。
蚁族概念提出者、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廉思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中小城市要想吸引大学生,不但要在硬件上完善配套设施,更要从生活、文化甚至婚姻、养老上,给大学生以“安全感”,让他们安于稳定地扎根下来,“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
廉思惊叹于晋江这样一个县级市居然拥有23家上市企业,社会经济发展指数和基本竞争力分别居全国百强县第17位和第6位。他分析认为,当地政府为民营企业留住人才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晋江民营经济之所以迅猛发展,除了晋江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外,与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有关。
“奋斗未必成功,但不奋斗一定不会成功。”廉思鼓励还在大城市里苦苦挣扎的蚁族们,应该到类似晋江这样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地区就业和创业。
本报福建晋江4月30日电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5/01/content_3210821.htm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