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教育的缺失


     想让学生成才,只是有知识是不够的。看一个人是否是人才,只看文凭也是不够的。知识不等于能力,文凭更不等于知识。所以现在的很多企业,宁可选择有经验和技能的老工人,也不要有文凭的大学生;能肯花重金挖别的企业的管理人,也不选择一个新人自己去培养。由此出现了大学毕业就失业的现象。

    按照一般的思维,大学生代表着年轻,代表着有创造力,代表着朝气,但为什么这些企业就是不用呢?是他们不想用吗?非也。找原因还需要从教育上找。

   其实, 话题是老话题了,原因也很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的学校没有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没有培养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他们都有知识,但只限于书本知识;他们都有理论却缺乏见识;他们都有精力却缺乏能力。套用老话就是高分低能。

      回顾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是谁在作为中坚力量默默地创造了中国的辉煌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是我们的当代大学生,不是80后或者90后。是那些可爱的老三届。在上山下乡的那阵,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贫困地方,同时也锻炼出忍辱负重、埋头苦干、献身国家的高尚品质。不仅如此,他们还得到了极其宝贵的经历和工作经验,他们能实事求是,能低下头看到问题的实质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正因为有这样的品质,他们猜撑起中国改革开放的脊梁。

     虽然,当时的上山下乡让不少年轻人受了苦,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也培养出了一批人。

     由此和现在大学生对比,我们得出了结论:过分的注重书本知识而彻底放弃了实践,让他们失去了锻炼自己意志、增长直接经验的机会;把孩子们都当作温室里的花朵精心培育,却让他们失去了抵抗暴风雨的能力。

      并不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忽略了实践,而是在具体操作时候,只把知识的考察作为学校、教师和学生优劣唯一的评判标准;在安全放在首位但责任承担不明的前提下,让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实践也变得束手束脚,到最后干脆取消;企业事业单位也不对学生开放使学生没有了实践的土壤;家长的溺爱增长了实践操作的难度;学校设施配备不能满足学生操作需求;教材编排繁难偏怪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致使学生没有精力去实践等等,都是造成这种后果的直接因素。

     回忆我们上学时候,比不上老三届那么苦了,但还有春游、扫墓、拾麦穗、学校生产田、义务劳动等等活动,现在呢?还有吗?还剩多少?

      现在的考试改革触及到了实践操作,但也是实验室的实践操作,作为学校也是临到考试组织培训,都能获得合格,这种操作距离形成能力和锻炼品质的操作相差太远,可以基本否决。

      看看有所成就的为人如牛顿、达尔文、爱迪生、瓦特,那一个不是有比别人多得多的动手操作的实践经验而让他们走向成功呢?比一比我们的领国日本,他们的教育是多么注重经历教育啊!

       真要想让我们的教育腾飞,必须注重校外教育,必须把教育做成国人都参与的社会教育。只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终身教育,才是真正的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章:请链接网址(http://law.eastday.com/zfh/node1059/u1a3276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