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主席:重才聚才创伟业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

  毛主席非常清楚,人是决定一切的。所以才有:“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的的经典论述。也才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出炉。在毛主席的戎马倥偬的一生中,秋收起义、长征、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游击战争、三大战役等经典名作中,都能看出来毛主席倡导的人定胜天,人创造出了的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1、  选贤任能事关事业成败。

  记得在学习哲学时,哲学老师曾经说过:蒋介石在晚年总结自己输给红军的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时,不无感慨的说:不是输在政治上,也不是输在军事上,而是输在哲学上。蒋介石讲的这个哲学,就是输在忽视了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主的战略方针。而毛主席紧紧抓住人民群众这条主线,队伍一路走来,逐渐壮大,最终战胜了素以正规军著称的蒋介石和国民党。毛主席的用人不疑,以及团结正义主义者和蒋介石的多疑性格以及相互利用的做法截然相反。毛主席除了他个人的智慧、超凡的才能、人格的魅力、坚强的毅力、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奋斗,更在于他的选人才、用人才都是其看成的革命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到建国之时,十大将军、十大元帅、等等都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可谓是人才济济。

  2、  聚集人才成就事业。

  毛主席从年轻时候起,就是善于聚集人才的高手。从秋收起义到建国,都是毛主席聚集人才的经典历程。从办理的各种学会、杂志这些组织开始,毛主席就展现出来重视团结人才的领袖风采。大概可以总结为:人才的分配和培养;组织的基础是什么,需要哪些人才;如何发展及达到组织目的。而且毛主席非常重视组织的效率和质量,绝对不是简单的组合和小农意识的帮派小组。到建国时,对于十大元帅的评价,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对十大元帅的最精确的评价。也正说明了毛主席对十大元帅的了解和器重。说明毛主席对待人才的独到的理解和使用方法。没有毛主席和他挥毫下的元帅和将军们,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没有聚集人才的本事,也就没有中国开国元勋们的历史功绩。

  3、  毛主席用人智慧和艺术昭千秋。

  毛主席从小就形成了一种叛逆的性格。特别是在和父亲的几次较劲中,可以看出毛主席对于革命性的认识十分彻底。而从前在战争中的用人艺术中,可以看出其精深的智慧和精湛的领导用人艺术。他的这种用人艺术是建立在宽广的胸怀,我行我素的作风上。摒弃了那些封建思想的用人办法,他不拘一格和大公无私的用人做法,吸引了五湖四海的仁人志士。同时,他极力爱惜人才、宽容人才、爱惜人才、培育人才,都是其拥有取之不尽的人才的法宝。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鼓舞每一个人才都能独当半边天;从“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坚强斗志,鼓舞全体将士不惧艰险;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从容,展现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和人定胜天的志向;从“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豪迈,警惕将士们再接再厉,这些经典都成为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毛主席的这种魅力来自于他精深博大的思想、无与伦比的伟业及其独具特色的人格。因为他的科学思想具有非凡的号召力,他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他的伟大人格具有动人的感染力。结合自己的文学修养,成为革命诗人,他那宽阔的胸怀,豪壮的激情,既现实又有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一种超凡的领袖风范和令人震撼的个人魅力。

【版权所有:任何抄袭、转载、摘编都属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