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母何必要等母亲节
(2010年5月9日)
对母亲节,我是非常陌生的,以前没重视过,以后也不会重视。除了它是个舶来的“洋节”以外,更重要的是,我总认为,孝敬母亲是一件平常而长期的事儿,并不一定要选择母亲节。
我是一个从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小时候缺吃少穿,母亲把我和两个姐姐拉扯大就很不容易,更不用说送我大学毕业,成了家乡有名的“秀才”。在我每一个困难节点上,母亲都用瘦弱的肩膀帮我挺过去,我尽管走得辛苦,却也一帆风顺。大学毕业时,我给自己立下誓言:从此不再花母亲一分钱。当我每个月只有165元工资的时候,每年都要给家里寄1000元,让母亲不愁吃不愁穿,更不用说后来经济条件好了,母亲手上的钱总是花不完。
渐渐地,我长大了,步入了中年,母亲也过了花甲,跨入古稀之年。我慢慢发现,母亲花钱越来越省,无论我给的钱是多是少,总是花不完的。母亲最需要的,早已不是钱了,而是儿女的关心。母亲在北京住不惯,大多数时间与姐姐生活在家乡。每次我回家探望,母亲总是拉着我的手摸了又摸,就像我小时候哐着我入睡一样。她向我唠叨着家乡家长里短的琐事,比如这家移民到荆州了,那家从山里搬到河边盖新房了,张家老头去世了,李家大妈八十岁还要亲自下地干活儿,王家儿女都出门打工去了,刘家的小儿子要上大学了……虽然她说的很多人我都不熟悉,从没见过甚至从没听说过,但母亲照样如数家珍地对我说个没完。这时我才明白,母亲最幸福的就是孩子常常出现在她身边,走入她的生活,同享她的快乐。
无论多忙,每年我都会回家几次,只为和母亲见见面,听听她唠叨。平时,打打电话问候一番,也耐心地听一回她讲的故事。每一个母亲能和儿子说话或见面的日子,在母亲看来,都跟节日一样。“千里遥寄千金钱,不如回乡一眼看。”“若是常挂记,何需逢节问。”我把种种感悟浓缩到诗里,时时警醒自己。
母亲节,就是每一个孝敬母亲的日子,这与每年五月的第二个周日毫无关联。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