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独活》:听70后老大哥耳提面命


 

韩浩月

    在形式上,《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无非是《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高兴》的延伸版,几个有想法、有情怀、有共同理想的人,凑一块攒了这么一本书,打出个概念,试图触动这个时代或痛楚或敏感的几根神经,实现畅销的梦想。

 

但在内容上,《无法独活》和它的模仿对象相比,少了很多暴烈的语言,而显得比较理智和清醒,这是因为,《无法独活》的文章,并不是那类高瞻远瞩的类型,更偏重于关注当下年轻人的生存与精神状态,使得它有了一些温情脉脉的感觉——这也符合该书几位作者的70后身份。

 

70后出不了大作家,他们的写作想象力已经在教育过程中就被基本剥夺,但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人,70后所体现出的对常识的推崇与追逐,也让他们比长辈少了些盲从,比晚辈多了些理性。70后有着不错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的底子,是最后一批被文学理想化光芒照射过的人,对东西方哲学有着对比性理解的能力,而且拥有跨媒体经验最多,所以,70后是出评论家的一代,现在的媒体评论版,基本被70后占领就是很好的说明。

 

《无法独活》的几位作者都是70后,王千马是时尚类杂志主编、夏烈是文学评论家、张守刚是资深文化记者、张亦峥是专栏作家、吴海云是记者和翻译,他们对文字有着近乎统一的审美,尽管表达形式不同,但他们之间的共鸣还是通过观点与内容的集结清晰可辨。无论是谈蚁族、剩女、社会现状还是国家未来,秩序、常识、公民意识、理性精神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词汇。因此,这本书也可以视为打开70后思想世界的一扇窗子。

 

但该书一个明显的缺陷是,偏于理性的思考,让《无法独活》失去了批评的锐气,将该书副题命名为“致喂大的年轻人”献给80后,也显得莫名其妙,这明明是一本70后的心灵著作,与80后何干?这些年来,70后想给80后上课的愿望好像很强烈,《无法独活》算是一个集中体现,一方面,这本书要给80后下定义,称他们是“喂大的年轻人”,另一方面,还敦敦教导“80后别再沉默,你们该如何成为时代的骄傲”,语气中大有“世界终归是你们的”的味道,以老大哥的姿态对弟弟们耳提面命,很容易招人嫌,如果《无法独活》去掉这种姿态和腔调,会比现在这样的包装更具实用价值。

 

至于80后是被毒奶喂大的也好,被狼奶喂大的也好,80后有着怎样的优点和缺点,这里暂不做探讨,但有一点需要肯定的是,80后比70后更具行动能力,小弟弟比老大哥们更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逐渐掌控了话语权的70后,也成了橄榄型社会中间的构成部分,70后如何做比如何说,似乎更能影响80后。只是,即便有影响,这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因为作为互联网一代,80后的思维和视界已经将70后抛弃到一个不被注意的角落。一旦80后对他们生存的时代产生更为独立、清醒的认识,那么80后所焕发出的能量将会是超越70后们的。

 

不管怎么说,《无法独活》的出版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是70后评论家的一次集体发言,不少观点亦是真知灼见,它有望带动有“沉默的一代”之称的70后,把发言积极性再调动的高一些,只是发言形式不需要用“棒喝”的方式,只要客观地讲述就足够了。

 

(《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王千马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定价28.00元)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