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著于求索 应用于采撷
--敢为人先的汉简草书大家贾玉山访谈
金学孟
在灿若星汉的当代书法家群体中,有一位敢为人先、默默砥砺、不声不响,痴心沉溺于汉简草书研究的书法家,他早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协理事、武清区书协主席,在楷书、篆书、草书、隶书方面,已经取得了焯烁的佳绩,而且还担任着武清区文化局局长。他还是已故书界巨擘刘炳森先生的入室弟子。然而,他不满足于过去的成就,执拗地笃行着刘炳森先生的“学我没有出路,要从古代宝藏中汲取营养,然后成就自我”的教导,牢记着于右任大师对汉简草书的评价,孜孜不倦地走上了汉简草书的探索与实际应用的艰辛道路。他,就是在书法研究的征途上,敢于独辟蹊径的书法家--贾玉山。尽管前面的路还很艰难,也许还会有不少沼泽、泥泞、坎坷、山嶝在等待着他,但是他依然坚定地走在这条书法史上几近脱节的研究、应用的征途上。
农历三月,天高云淡,暧日气清,花树娇艳。五月一日,我慕名远途赶到武清,在贾玉山先生的工作室拜访了他。他是一位一团火似的人,待人接物恰到好处,没有一点官场的矜持;他还是位诙谐幽默的人,时而来句调侃,以打破初会的窘默;他更是一位洒脱不羁的人,时而象星火一样,点燃一场轰然大笑的火焰。就是这样一位落拓豪爽的汉子,有谁会把他与书法艺术纠结在一起呢?
他说:朋友们给我起的别号叫“狂客”,其实我有什么可狂的呢?不过是禀性率真、天赋爽直而已,这可是环境也难以改变的本性使然啊。我自幼酷爱书法,楷书描红、临帖练了许多年。到了15岁,开始学“二王”,继而临“汉碑”,再习张旭、怀素、孙过庭。后来参加了工作,无论在乡镇,还是回到区里,尽量挤出余暇,坚持着书法的研究与学习。尤其是炳森先生的笃定精神感染了我,于是我投帖拜师于先生,先生欣然接受了我这个不争气的弟子。这样,我的视野更加开阔,我的目标再一次地被先生的教化拔高了。
他说:篆书方面,我宗采《散氏盘》、《毛公鼎》,然后结合自己的体悟,写自己的东西;隶书方面,我取精《礼器》、《张迁》、《石门颂》,然后应用于自己的创作;草书方面,我注重气势、神韵,风格追求清健、秀畅,使转严守法度,章法率真自然。诸体作品,早已被天津乃至全国众多的爱好者、收藏家收藏。但是,我总感觉到自己的作品中,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经常冥思苦想、禅悟其中的妙理,苦苦思索了将近四十年,最终我追索到了章草、今草以及现代简体汉字演化的根源,学术理论上应该就是汉简草隶,简称“汉简草书”。或许这是我的一家之言,但我不是乱说诳语,而是潜心研究的结果。
他说:自从2002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汉简草隶的木简影印册子,发现了里面的许多奥妙,尤其使我惊讶与震撼的是:哎呀!里面竟然有章草、今草的太多雏形,于是我就四处寻找此类书籍、音像、拓本、相关理论等等,于是我象青春期迷恋姣好姑娘那样深深地沉迷了进去。于此同时,我也毅然地下定了决心:1.此生一定要破译汉简草书与章草、今草的关联;2.汉简草书与隶书的关系;3.汉简草书与当时六国文字的随意使用的灵活性的原因;4.草隶向草书的流变。等等。于是,我在汉简草书里浸泡了五年;于是,我开始了汉简草书的临摹;于是,我进行了汉简草书的创作;于是,我“沉醉不知归路”;于是,我想改变汉简草书遗存字数的缺漏,而给以充分地补充与拓展。
他说:我苦苦寻觅、苦苦探索、苦苦领悟,飞赴敦煌一带,亲临马圈湾,仔细地拜瞻那里的胡杨、红柳等木简上的文字,揣度汉简草书形成的历史背景:“想象着眼前是烽烟袅袅升起,牛角号“哞哞哞”地回荡,马蹄扬起百里风尘,将士虎虎生威地冲锋,骠骑火急地命令书记员记录战场状况;眼前是金戈铁马、大漠狼烟、长河落日、杀声震天;眼前是书记员火急地在木简上书写文字,骠骑立即命令传令兵十万火急呈报长安;眼前是八百里快马闯关、飞驰,一个驿站,又一个驿站地急速马拉松式的疾奔。或火急要求增援,或火急要求粮草,或火急请求御旨,或火急频传捷报。当战事稍微消停,营地远距离间虎贲们互相问候、互相交流,文士们抒怀骚风、吟风弄月。等等。这样,就出现了紧急情况下的六国文字并用的汉简草书;这样,就滋生了已经习惯于边塞生活的将士们随心所欲的文字种类;这样,久而久之,就被朝廷以及官方认可,并且被戌守边关的屯留的兵、民的广泛使用。
他说:过去,有人曾对居延汉简草书(简牍书法)做过深入研究,并且尝试着书法,而且还总结了相当的一些理论。再以后,书法界就几乎沉寂了下来,当然于右任大师也对其进行了研究,只是暮年的岁月,使他难以有充沛的精力,于是他望洋兴叹了。而事实上,甲骨文也有草书甲骨文字,秦汉时期的草篆、草隶,都已经萌芽,汉简草书只是把这三种草有机地结合起来,然后揉入六国的方言和文字而混合使用。加之于战事的紧急,于是真正的汉简草书就诞生了。汉隶、汉碑在中国书法历史的崇高地位无可腹诽,对它的肯定和赞颂也有上千年的历史。汉简草书的高古、纯朴、率真、恣意、纵情是其它书体难以超越的,而且在古代书法演变的过程中,汉简草书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一环。因此,我愿意尽自己之所能,一定要搞出成绩来。
贾先生娓娓而谈着,一会儿激情亢奋,一会儿蹩眉顿足,一会儿沉吟不息,一会儿扬眉吐气。我趁机流眄了他那满墙的汉简草书作品,一股古风扑面而来,那一笔笔、一划划、一撇撇、一捺捺,无不是彰显着先生心血的凝结。那一幅幅作品分明是汉简草书在现代社会上的炫辉,昭示着贾玉山先生在汉简草书方面所取得的巨大的光辉成就,同时也在告诉着人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依然有人在研究,在拯救,在拓新,在传承---
2010年5月7日于修身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