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学生答辩周,一年一个循环,一年一个往复。
在去年的一篇博客中,有人质问我为什么答辩时接手机,又云:这是不尊重答辩者。
确实如此。但他不了解,在答辩周,仅从答辩类型分,就有:博士生、全职在校硕士生、MPA、全日制MPA和学位班申请硕士生及单靠硕士生答辩,计六种。答辩人数达几十人,耗时几天的时间,就那么几位老师,没办法,车轮大战。不重要的电话,不接了,重要的电话,也不得不借。否则,几天不接电话,别人会往坏处想的。。。。失踪了,进去了,出事了。
每年都有论文答辩,答辩程序一样,出的问题也一样。
一篇好的论文,取决于许多因素,托尔斯泰讲:幸福的家庭是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好的论文也是一样的,有以下几个成功的关键要素:
论文作者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这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学不出来,就写不出来。搞不明白,就写不明白。想不清楚,就写不清楚,以己昏昏,无法使人昭昭。
论文作者的写作态度---有能力不一定有成效,聪明人干傻事,茶壶的饺子到不出来,只能丑了茶壶。论文的那些低级错误,那些颍上,那些常识性漏洞,完全是态度问题。同样是硕士生,接受了相同的专业教育,差异为什么如此大?
论文作者的选题---论文作者如果不能把握选题,也很难写出一篇好论文,平庸的选题只能产生平庸的论文,中规中矩的选题注定不会有创新。
论文指导老师---导师是一种牵引,一种修正。但是,因为扩招,导师要带上述六种类型的博士硕士,十几人的论文,一人改三稿,个中的困惑与痛楚,只有自己知道--不是气死,就是累死。
两年的学制,第一年还在入门,第二年找工作,还要写论文。中间还要放几次假,还要打工赚钱,还要实习,还要周游以下列省市。这种大规模快速培养模式,质量可想而知。
不过,答辩完了,都名校毕业,都戴帽子,都穿袍子,都高材生,都喜洋洋,都青出于蓝。。。。
到九月,又有一大堆学生进来了。
到明年五月,又有一大堆硕士出去了。
简直是一场游戏,一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