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号下午,应约给AH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MBA班,做了三小时的专题报告。母校的约请,在老驴是无条件答应的。只是约时间约了大半年,一个多月前确定了在国庆长假里,把各级MBA都集中起来讲一次。很平常的一次报告,老驴却有些特殊的感受。
安大的逸夫图书馆,是老校区最好的报告厅了。可临开讲才发现,投影没法用,换教室又因假期开不了门。折腾了二十分钟,干脆老驴当机立断,不用投影了,直接清讲。老驴的PPT,向来因制作精良,而在讲课中发挥重要作用,舍弃不用风险自然不小。近些年来,还真没有过不用PPT讲课的机会和尝试。但结果三小时下来,居然一切OK。现场反映来看,效果非但没有受到影响,相反因没有固化的结构限制,反而可以纵横粢肆,自由发挥,讲得较往常更轻松自如。
生活中,很多东西用久了,就反客为主,不再是为我们服务的工具,而成了主宰我们生活的主人。比如手机,比如电脑,比如PPT……
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原理,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一旦选择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 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 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好的路径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和冲力,产生飞轮效应而进入良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就如厄运循环,可能会被 锁定在某种低层次状态下。
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思,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道格拉斯·诺思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曾经有无数笑话和故事,揶揄咨询师的工作状态。西装革履,气宇轩昂,手提电脑包,进去写字楼,屁大点事不做PPT,根本不知道说话。现实中,我们冷静想想,各行各业,大多数人,又何尝不是循着路径依赖的道理,扮演着自我重复、自我强化的角色。
“你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吗?”这是跟企业交流时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问题。
“不满意,但是我没有更多的选择。”这又是所听到的最高频率的回答。
我们常常明明知道问题在哪,但我们却没有能力改变,或是没有动力改变。其中原因无外有二:一是我们已经习惯了某种状态和环境,并且产生了依赖性。二是重新做出选择,会丧失许多既得利益,甚至大伤元气,沉没成本太高。
我们现在出门,可以忘了带钱包,但要是忘了带手机,可能就会恍恍不可终日。对“手机”的路径依赖,已经让人异化成了手机的附庸。可真要是你关掉手机,看看会 发生什么?可能对绝大数人来说,都会很郁闷地得出一个事实:我们远没有想像地那么重要!真要世界上少了我们某个人,这个地球会照转不停,太阳也会照样升 起。
如果没有了PPT,我们是不是就不能思考,就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没有了QQ,我们是不是就不能交流,人与人就会疏离?其实,所谓创新和变革,就是看我们能不能突破思维的定势,打破自我设限,尝试用新的视点、新的路径、新的标准来思考。
一个经典的故事是,路径依赖导致了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竟然是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我们在继续我们已经为之习惯并满足的生活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省一下,决定我们的高度和宽度的,是哪一个“马屁股”?
借用苏芮老歌的一句话: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自己?
改变习惯路径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