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09年下半年竞争同业的品牌早已“产品先行,形象默动,传播隐蔽,聚集内功”暗自调整推动了中国品牌全新竞争格局的市场变迁,如何快速地开启太子龙品牌的运营流程再造工程;快速地把传统思维里的“产品终端”转变为未来品牌运营的新起点---赢创前端;快速地创新品牌订货模式;快速地改变现行的“被动跟随性”为“引领拉动式”的产品研发策略;快速地提升产品品位格调;快速地启动双轨制市场机制(现行的2—3线市场和1—2线高端市场);快速提升市场动态反应力和扩大产品市场销售力,以确保太子龙品牌“中国品牌运营商”的竞争主体地位。因此各参会人员应根据本纪要的相关内容与自身职能工作的密切联系性,深入贯彻落实纪要精神,迅速地改变工作风貌,提升工作效能。
一、创展要素:
1、文化机制方面:
1)从短缺性的卖方市场向过剩性买方市场的时空转变,就是从产品营销下的“市场终端”向品牌运营的“赢创前端”之革命性蜕变。而把传统意义上的“营销终端”扭转为现代品牌运营的“起点前端”,决不单单是一个思想意识的蜕变和模式的创新问题,而是企业运营战略的乾坤大挪移。所以,我们广大干部首先要从国际经济大局和前沿的产业高度来看这个理论思想大转变,必须脚踏实地尽快地把自身打造成一专多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并带领出一支有突出专业能力的运营团队,要从过去的业务合作管理者迅速转变为运营前端的整体服务人;
2)要尽快创建起“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运营机构,商业零售三维一体的全新运营机制”,全面推进SBU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公司多品牌事业的全面发展;
3)很多高级的管理人员没有担任过大型企业高管的经历,所以严重缺乏组织观念,这样的结果是一遇到很小的问题就直接找到董事长,这是既幼稚可笑又给管理工作带来麻烦的事,实在是该刹车了。作为公司的高管人员应该常识性地理解董事长和总裁的职能区别,他们主持的会议有本质的分工,这就是一个是战略共识会,一个是职能任务会;前者是软性的意识沟通会,后者是硬性的命令和监督检查会;前者是自我思考无需出台命令规章来调整个人的行为规范,后者则是要用会议纪要来对照实际检查工作进度的;前者是靠悟性提高而后者则是靠惩罚记忆来达到提升,只有搞清楚了这些组织程序上的本质区别,才能科学明确组织观念,减少沟通阻碍,理顺工作关系,提高工作效率;
4)我们现行的管理中之所以存在很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文化思想出现了问题,文化思想问题的具体表现就是在我们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习惯上,比如公司高层人员有太多拒绝学习上进和死不与人沟通,作为领导工作的核心职能之一----沟通协调的严重缺乏这本身就是严重的失职行为,而这样反过来还埋怨社会进步太快和别人不配合,长期如此又如何担当得起集团的发展大任呢?
5)文化和制度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文化是思想引导,它是由内及外的,而制度则是硬性规范,是由外及内的,他们彼此呼应软硬结合都是我们广大管理干部用来实现工作目标的管理工具。所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花大气力来研究理论和重视文化建设,比如我们的《科学品牌发展观》、《一级品牌方程式》、《中国品牌运营商》等理论专著和运营体系,以及将来我们还要兴办太子龙大学的真正原因。因为随着我们品牌事业的不断扩大,单靠我们个人的口传身教其力量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套我们自身系统、科学、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以及品牌操作指南,因为现代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就来自于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创新的运营模式,这个才是竞争同行无法模仿和抄袭的管理法宝和品牌秘籍,我们只有用这样一套独特的模式体系来指导加盟到我们的麾下的广大太子龙同仁们,按照我们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去奋斗和前进,才能最终实现我们的伟大使命和战略愿景。
2、信息建设方面:
1)信息流畅通与否品牌运营工作中具有战略地位和作用,而常规情况下大家所谈的“信息化建设”其实更多的是时尚代名词和口号作秀而已。因为真正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因战略发展需要,而实施的一项具有针对性地资源整合的科学行为,所以只有认识到概念的真实目的和科学作用,才能真正重和视科学地运用好我们的信息化系统。目前集团的市场信息渠道窄流量偏小,信息不畅等因素导致了我们很多职能部门在决策时失去判断依据,这个必须引起广大职能干部的高度重视;
2)市场信息面包括了国家宏观产业动向、竞争者动态、市场容量、消费者概况、分销渠道情况五个方面,这个是《市场调查和预测》课程里非常清楚的课程内容,相信广大营销人员都学习过这一课。所以希望大家今后不要一谈到市场信息建设就漫天而不知所云,这样既浪费时间又耗费精力的争论实在是没有意义的,这也是我们反复倡导要走专业化道路的目的之一;
3) 应该不断地加强信息分析系统的建设和分类规范管理,以方便各职能部门使用时各取所需;
4)营销部门应该根据竞争对手的市场变化情况,适时打进敌对内部获取信息情报,特别是关于新的操作模式、新的款式、新面料、新工艺,以及新的合作伙伴等方面的资讯,以方便我们迅速地调整市场策略。另外,营销人员应多提供市场信息为上游的合作部门做参考依据,以增强合作单位对企业的信心支持。
3、产品研发方面:
1)大力提升公司产品的自主开发力度,不断提高自主开发的产品比例,彻底打破现行的“被动跟随型产品策略”为“3:7式的引领拉动式产品策略”;
2)大力提升和保障产品的多样性、开发的规范性、开发的时效性、产品及终端的表现力和服务力;
3)建立产品快速反应系统必须创新订货模式,为此最根本的出路还是在于提前订货、提前上市、提前预测反单、提前物流等措施的系统跟进;
4)针对今年夏季长季这一特定气候,切实做好产品补单工作;
5)如何确定研发信息的科学和把握性,我们是既不能全听营销人员的,也不能全听开发人员的,因为二者都缺陷和不足,这方面我们不妨学习其他同行的三权平均法,也就是依营销、开发、顾问公司三方的市场信息来综合判定产品的研发方向;
6)开发人员应该深刻地懂得什么是才是真正的“时尚”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时尚”两个字的本意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大多数都崇尚的行为和事物,简称时尚。”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时尚是瞬息万变的,时尚是适度超前的行为和事物,而一般人员都知道时尚是变化快和超前,但却不知道如何个超前法?超前多少合适?如果过分地超前而让目标受众群体感受不到你超钱,那你就是假时尚。因为过分地超前让受众感受不到和不理解,这就好比幼儿园的孩子在听大学教授在讲课一样,结果只能是一塌糊涂,因为幼儿只适合幼儿老师的教育方法和课程。这个意思是说我们的产品和形象开发一定要站在客户的实际现状出发,去适度超前地引领他们逐步懂得未来的流行趋势,如果太过于流行或太过大牌让他们认同不了你是时尚的话,那我们所有的工作成绩都将是零,因为你违反了《市场营销学原理》中的“把适当的产品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法给适当的消费者。”
其次是我们的研发领导人员千万不能像早期的中共领导人博古迷信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一样,去一味地迷信欧洲和意大利时尚,认为他们就是绝对的时尚,这是研发人员最容易犯的形而上学错误。比如这次我们这次秋冬新品发布走秀,按道理来说秀场简洁素雅是和符合欧洲大牌的秀场操作惯例和模式的,但是为什么我们自认为很精彩可事实上从头至尾始终没有人喝彩呢?相反的是集团旗下的龙太子童装走秀却获得了掌声连连,这一正一反有天壤之别的事实结果到底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错误在于忘记了“名人名牌效应”,也就是名牌不说话胜过无名的大声喊叫,而本来名气就不大你若再不说话(就是用其他渲染夸张的手法来造势的意思)那就更加无人知晓了,所以本次走秀这个案例教训是沉重的,特别值得我们太子龙品牌的广大研发人员和集团的决策层去深刻思考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到现在对时尚概念的理解还是错误的;
7)按品牌运营的科学原理来讲,研发人员是应该有订货主导权的,但是这个需要有绝对科学的市场信息掌握来作为前提和基础的,而实际是我们的研发人员到目前为止,在决定研发产品方向时还是在凭借个人的传统经验而不是依靠科学详实的市场数据,比如本季节的产品结构是丰富的,但是它真的符合市场的客观实际么?它的决策过程科学么?既然这些要素我们都不敢一一保证,那么我们又凭什么要求我们的客户来按我们自身的意愿订货呢?那不是让客户勉为其难吗?所以订货结构一塌糊涂和大出研发人员所料也自然是预料之外,但却在情理之中的必然;
8)公司的“5153战略”的确应该开始做品牌的个性区隔与市场规划了,否则将来一定会打架的,上次我们在提三年期规划时已经首次提出过这个问题了。另外,作为品牌研发的主创人员应该科学地理解我们的品牌客户到底是谁?价值观是啥?生活方式是什么样子?否则老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样啥时是个尽头啊?因为市场给我们大家的机会已经不多了,如果我们继续这样走现在这“死不悔改”的被动跟随性产品之路,那么我们和代理客户将一起被市场所淘汰,因为最近几年订货量的连续下降就足以说明了我们的产品路线存在着严重弊端,我们必须去绝处逢生的寻找突破口,如果继续顽固不化地走固执道路,其后果是谁也负责不起的;
9)品牌形象肯定是要走艺术化道路的,这个是品牌建设的革命性定位问题,所以要切实建设好橱窗的创新化和标准化工程,绝对发挥起品牌运营的科学策划力之主导作用;
10)按季节订货的好处在于使产品的季节感和市场差异化表现力显著增强,可以保证品牌主题的深入落实。而按月度订货则本质意义不是很大,因为它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产品系列的递进和完善,从本质上和季度订货模式是雷同的,相反其致命的弱点在于让生产周期缩短和生产安排应接不暇,现实操作性不强,如果我们能一步跨越到按季节订货已经算是我们的大飞跃了。
4、生产管理方面:
1)供应商评估工作应该由生管和研发两个部门协力完成,但是迄今为止供应商评估系统一直没建立起来,所以也起不到对快速反应系统的支持作用,生管人员应发挥好人脉资源优势努力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争取下单有更大的主动权;
2)公司诸多部门员工对公司产品的不了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自身不积极主动地参与产品开发和生产定单信息的了解与掌握,导致我们太子龙诺大个公司在决定产品下单时,只有总经理和商品部长两个人来决策,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渎职行为。
5、营销管理方面:
1)营销是距市场最近的职能部门,对市场行情的了解胜于其他部门,但大部分的营销人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专业化问题,最突出的是产品知识不专业,信息采集不专业,知识产权维护方面的法律知识不懂得等,可以说严重不称职;
2)营销人员对市场和行业的动态信息是根本不知也不问,一些好的文化传统没有沉淀下来,可很多的不良习气倒是越来越多,很多发生在眼前的问题无人去思考,无人去统筹协调而导致目前的瘫痪散乱局面的不断发生;
3)营销人员本身就应该是个市场信息库,就应该主动养成学习上进的好风气,应该养成一切从终端窗口和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再局限于代理商的某个人的好恶和习惯,因为未来品牌运营的最终出路是直营,现在不去研究市场动态将来我们怎么办?
4)连锁经营的本质就是在模式复制和科隆,公司大面积的直营管理其实就是在搞连锁经营,包括公司的研发、生产、管理等都要复制出一套系统科学的运营模式,以此来实现我们的中国品牌运营商使命;
5)打造强势终端的核心是要做到“人能干、货如愿、店好看”,具体是:
A、做到“科学订货、创新陈列、策略促销、人性导购四维一体终端模式”的深化就是人能干的具体体现;
B、做到3:7的拉动式和按区域开发、分四季订货、按时序上货就是“货如愿”的具体做法;
C、做到不同季节不同主题、不同产品、不同橱窗、不同陈列、不同宣传就是“店好看”的具体办法。
6、财务管理方面:
任何事物都是一样的,不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而想要达到良好的预期目的都是痴人在说梦话。就拿我们的业务授权体系来说吧,喊了这么久还是没建立起来,特别是营销人员一贯喜欢把一切事情都记在大脑里,什么时候决策不是看客户符合不符合发货和欠款条件,而是看对客户的主观印象来判断,靠自我个人的感觉和拍大脑来决策,请问这样的决策有什么科学性和连续性?什么样的客户该发多少货品?可欠多少款都是凭我们的营销管理人员的自我感觉来行事,请问这样如何防范企业风险??
7、行政管理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营理念涉及到管理模式的创新等一系列变革,因此,科隆出一套系统科学的管理模式,既是做强做大品牌的资源基础,又是打造中国品牌运营商的革命性保障;
2)公司领导应主动养成根据公司方针政策来指定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开展工作计划,要深刻地认识到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头重脚轻”(就是战略正确战术无力,上面正确下面无力,说的多做的少)病态管理局面,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
3)公司要从根本上来解决和突破体制障碍,以此来强化和打造强势终端,这就是公司战略思想贯彻落实要彻底化、研发订货要科学化、陈列和形象要个性化、营销策略创新化、终端导购人性化、客户服务保姆化、企业管理要军事化(管理需要标准化+十倍的执行速度)。
8、人力资源方面:
1)过去做服装是城乡的富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就能做,因为哪个时侯是卖产品,而现在的形势不一样了,市场需要有思想的人来做品牌,因为做产品就是卖货品的物质交易行为,而做品牌则是做思想和文化的沟通行为,是精神层面的高级交流和互动,是价值观的统一和生活方式的协调,这和传统意义上的品牌经营是两回事,所以今后公司的人力资源工作将围绕这一中心来展开专业人员的引进和招聘,同时也是对我们人力资源部门一个巨大挑战和考验;
2)目前我们终端的人员激励考核还停留在公司的行政管理考核层面上,还没深入到业绩激励制度上来,另外,终端人员的招聘和考核应以深刻了解公司运营模式为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考核激励的作用;
3)大力加强公司的培训工作应该是:
第一大力引进专业化人才,特别是陈列,导购,促销,货品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
第二是培训公司下属的专业操作人员时,既可以采取集中培训,也可分层培训,总之要不拘一格多角度地开展专业化培训;
第三是公司层面要开展多职能交流和管理知识,品牌技巧和价值观的统一培训,这样可以减少配合阻力,降低沟通成本,增强互动协作的效果。
二、核心要点:
1)今天围绕打造强势终端展开的研讨会议目的已经实现了,总经办应围绕今天研讨内容应快速着手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管理流程,重新规划我们的品牌运营流程,完善订货模式并具体落实到营销和开发两个中心的具体工作中去;
2)力争做到陈列个性化,宣传特色化,不断地增强我们终端的品牌感。通过补单的迅速化和差异化订货待遇,以此来促进客户适当备货以增加旺期的产品销量;
3)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迅速客观地了解市场动态,不断增强市场前端信息的扑捉力及时调整营销策略,确保品牌的市场敏感度和竞争力;
4)从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上出发,大力提升品牌的自主研发的货品比例。
5)快速提升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建立完善和积累出一套集财务、研发、营销于一体的科学化管理制度,努力沉淀好公司的优势文化和理念,不断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以争取广大客户的大力支持,确保企业的战略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