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宓子贱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他被派往单父这个地方做官,担心鲁国国君听信小人的谗言而使自己不能按照既定的施政方案办事。于是,他请求鲁国的国君派身边的两位近臣一同前往单父。单父的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宓子贱让那两个人做记录。他们每次准备开写时,宓子贱就从旁边摇他们的手肘。因此那两个人写的字很难看,宓子贱反而因此冲他们大发脾气。那两个人很怕他,请求回到朝廷。宓子贱说:“你们的文书写得那么差,赶紧走吧!”。

 

   两个人回去报告鲁国的国君:“宓子贱让我们记录事件,却从旁边摇我们的手肘,我们受到干扰,字写得难看,他又要生气。如此难以侍候,所以我们就要求离开。”鲁国国君叹息道:“宓子贱是用这个方法来提醒我不要干扰他啊!我干扰他的治理方案,一定已经有很多次了!”于是国君打发亲信,告诉宓子贱说:“从现在开始,单父不归我国君所管,归你管了。只要是有利于这个地方的治理办法,你就自己决定实施吧。”

  有人在旁边扯动手肘,字迹自然也就不好看;被别人干扰自己计划的实现,自然就不会产生最好的效果。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用人之时一定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员工,给他们尽可能的自由,相信员工,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员工最大的效能,绝对不可以让员工感觉到掣肘,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对员工不能够充分信任而处处加以束缚,还不如索性不用。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看准了人才,就要放手使用,充分信任,为其创造有利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支持。管理者只有充分信任部属,大胆放权,才能使部属产生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发部属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不轻易插手下级的工作,就能使部下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想法,以出色的工作业绩来回报上级的知遇之恩。在一个决策集体中,随意介入下属分管的事务,是令人忌讳的,也最容易导致企业中出现内耗。

  “用人不疑”原则在当今改革时代的人才合理使用中意义更为重要。一个人如果被信任,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信任是一种催化剂,它可以加速蕴藏在人体深处的自信心的爆发,使人达到忘我的程度,从而促进员工个人的成长,同时也给组织带来较好的发展。

  “用人不疑”是与“疑人不用”的原则联系在一起的。在思想品质上有疑点的人,在能力上不能胜任的人,经过认真考察、研究,觉得不可信任的人,则一定不要用。如果失之斟酌,盲目错用,就会自食苦果。

  战国时,有一次秦军借道韩、魏攻打齐国。齐威王派将军匡章率兵迎战,两军交错扎营。开战之前,双方使者来来往往。匡章借机变更了部分齐军的服饰,混杂到秦军中待机配合齐国的主攻部队破敌。齐威王派往前线的人探不明匡章的用意,悄悄向齐威王打小报告说:“匡章可能要带兵降秦。”齐威王听了置之不理。过了不久,又有前线回来的人向齐威王报告说:“匡章可能降秦。”齐威王仍不理睬。如此再三。朝廷众大臣见此情景向齐威王请求道:“众人都认为匡章有叛敌嫌疑,您为什么不派兵征讨他呢?”齐威王胸有成竹地说:“他不会叛变的,为什么要征讨他呢?”。果然,时过不久,从前线传来齐军大胜的捷报。左右很吃惊,询问齐威王何以有此先见之明。

 原来,匡章的母亲在世时,得罪了匡章的父亲,被他父亲杀死埋于马栈下。威王任匡章为将时,其父已死。齐威王曾特许他打了胜仗之后,就为其母改葬,但被匡章谢绝,理由是:父亲生前未做此吩咐。这使齐威王对匡章的为人,了较深的了解,坚信他“作为儿子不欺骗死去的父亲,作为大臣难道会欺骗活着的君主吗?”所以,尽管前线三次送来情报说匡章可能降秦,但齐威王都没有相信,坚持放手让匡章指挥作战,终于保住了这次抗秦斗争的胜利。匡章本人回朝知道了此事,十分感动,誓死效忠,遂北伐燕,南征楚,为齐屡建战功。齐威王就是通过了对匡章进行考察之后才决定任用此人,用人之时又深信不疑,所以最终取得了成功。

  信任你的员工,也就是信任你自己;束缚你的员工,自己也会感到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