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事件”的背后是饥饿的民生


“饿死事件”的背后是饥饿的民生
2010-05-13 17:15:10      来源:四川在线

八旬的柴老太住在北京通州区张家湾镇张辛庄村。去年4月9日,被前来探望的孙子发现已在家中饿死,对此,柴老太的4个儿子各执一词,而几乎所有村民都认为,“他们都是不孝子,怎么能把老人活活饿死!”如今,4个儿子中,除了老四,都已经被通州法院以遗弃罪判处三年到两年不等的有期徒刑。(5月12日《京华时报》)

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可谓天经地义。在自己衣食无缺的情况下,竟将自己的亲生老娘活活饿死,道德良心何在!四兄弟受到公众的道德谴责和国家的法律制裁实属必然。其实,在当下,子女遗弃和虐待老人的事情,绝非孤本。母亲节前一天,在西安金秋老年公寓里,77岁的刘玉英老人也遭受了同样的悲剧:自己一生辛苦抚养了三儿一女,结果不但没有得到他们的悉心照料,却收到了儿女们一封内容为“你是一个害人精,你快死了吧……”的问候信。看着这些不孝儿女,老人们真是欲哭无泪,伤心断肠。

两件事情,分别披露于母亲节前后,着实让一切有良心和公理正义的人,心情格外沉重。设身处地,我们任何人都可以想想:“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儿,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在如此伟大的母爱面前,我们到她老时的衣食孝敬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们相信,这两位老人的悲惨遇境,只是目前中国贫困老人群体的一个高度缩影。她们反映的不只是两个家庭中子女的道德扭曲和蜕化,更折射出我们整个社会对老人群体的制度缺陷和道德冷漠。重要的是,而要使制度完善,社会道德升温,就必须有强大的民生投入作物质靠山。

老年人的民生问题到底需要多大一个物质靠山?据《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万人。其中1400万名老年人希望进入福利机构养老,而各类福利机构中能够提供的老年人床位只有104.2万张,不到全国老人总数的0.8%,与发达国家5%左右的机构供养比例相比,差距较大。另外,还有与老年人相关的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等,都需要更大一笔投入。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2010年预计财政收入为35983亿元,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安排合计为8077.82亿元,如果再具体到老人群体的民生方面,恐怕要少得可怜。

当然,我们承认,中国的民生问题、老年人问题,只是社会转型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发展,才能填补民生的饥饿,只有强壮的民生,才有勇气和胆量驱赶道德的冷漠。(孙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