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这东西不易深入,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现象都是暂时存在,时间一久,所有现象都会发生新的变化,现象包括消息与图形都不断在变化,在演进,只要是暂时存在的东西,佛学上都称为它为“假”,假不是不存在,而是变化无常之意,为了解释假的现象,就必须进入“空”。
第二个原因,是“空性”不易理解,
第三个原因是“中道”很难掌握。
“空”这个东西不是无,但它又不是“有”的对立面,因此很多人进入不了“空性”。许多大修行者,都觉得“空性”太艰深了。悟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的存在,才能发现自己的神通广大。人生的巨大压力,透过“空性”才能完全消化,产生进一步的定见与创意。在实体经济中,机器能产生很多商品,在虚拟经济中,空性也能产生许多创意,空性就像一部无形的机器。
空性跟知识的多寡没有直接关系,但有间接关系。学问好不见得空性高,但空性高的人吸收知识很容易,空性让人发现一切现象不是外生的,而是本有的。在唯识论中,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第八识的客观反射,第八识是阿赖耶识或藏识,它包藏了所有的万事万物在其中,一直到机缘或时空条件成熟,它才会转变为现象。之所以人生过去所有的作为,包括你曾经有过的念头,无论是善的还是恶的,都在第八识中包藏着,所有的因果,必然存在于其中,随缘而成熟。所以因果循环的根基就在这里,有人立时得到循环的果,有人过一段时间才得到,而有人则因为因果的流转而让自己的亲人或子孙得到这个果。
为和进入空性很难呢?主要原因是人的第七识在阻碍,第七识叫末那识,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判断系统,西方哲学强调的“我思故我在”就是出于第七识的阶段。过去的成功可以增加空性的灵感,这是进入空性的一个有利条件。但空性的东西容易执着,有句话说,住在“有”的境界很好救,住在“空”的境界最难救,表明了一个人一旦因为一连串的成功,最容易住在“空”里面,而不自知。曹操败袁术,破袁绍,统一北方,可说是一连串辉煌的成功,在成功之后,信心满满,就开始住空,对于可能的风险视而不见,失去防范,后来才会在赤壁之战大败。
因为有“我”的执着,才无法进入空性,因此空性首先要破我执,我执一破再逐次破法执,这二大执着都破了之后,才算进入“真空”,进入“真空”之后,“妙有”自然显现。破我执就能跳出主观意识的判断系统,破法执就能清净藏识中不洁净的种子。藏识中有清净和不净的种子,它不会自动消失,只有透过“明心”的修炼,才能把不净的种子加以净化。所谓如来种性就是其中清净的种子,发菩提心就是为了不断如来种性,此种清净的如来种性,能同时知道所有的时、空、解、根、欲、方便、心、业、烦恼、供养,这才是佛法无边,法力才会显现出来。法力在道德经中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道法自然”,这种境界还不是“空观”,而是融合“空观”与“假观”所形成的“中观”。
执着于理论是法执,执着于现象是我执,执着于“有”,很容易患得患失,经不起大变局的考验,并且容易引发心魔,当然执着于空也会有心魔,容易脱离实际,陷于意淫幻想,认为自己只要打倒了别人,自己就能当上什么什么的,这就是一种执著的心魔。这些心魔都是欲望的化身,破除心魔才能真正保持客观。如果空有皆不执着,那就离入道不远了。
在修行次第方面,有一本书很值得参考,这本书叫“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的作品,书中对修道有非常深入的分析。宗喀巴大师是第二位释迦摩尼佛,达赖和班禅都是他的弟子,他深感佛学浩如渊海,要深入确实不易,就把佛学系统重新组合,由浅入深,依序修行,最后就可以得道。
他认为要修菩提道,有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行善积功,可以免堕三恶道,往生人天享福。第二个步骤是修十二因缘破无明,修四圣谛,透过苦集灭道来自我升华,把十二因缘和四圣谛修好之后,就可以跳出六道轮回,获得解脱。第三阶段是修六度,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来发菩提心,只有发了菩提心才能成佛。
发菩提心的功德十分殊胜,一旦真的发了菩提心,对于所有的时间、空间、解释、根器、欲望、方便、心、业、烦恼、供养无所不知,所以真的发菩提心者都是菩萨以上,只有菩萨才能如此的神通广大。凡夫如能跳出六道轮回就很难,不要说发菩提心了。一般人说学佛要发菩提心是一句未来的鼓励和愿景,没有几个人做得到。因为修行是有次第的,第二阶段的跳出轮回都做不到,第三阶段的发菩提心更不用提了。神仙仍在六道轮回中,因为神仙属天道,尚未跳出轮回,只有证果的阿罗汉才能跳出轮回,获得解脱,阿罗汉的果位已经很难,发菩提心更难,一个发菩提心的人至少要能舍身喂虎,试问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
宗喀巴大师把什么是“道”,说的很简洁,他说道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般若的属性,一方面是唯识的属性。透过般若,先天的大智慧才能涌现,三藏十二部大部分都在谈般若,般若是到彼岸的筏。般若的核心在金刚经,金刚经的核心在心经,心经的核心在寂而常照的照,佛光普照的照,照就是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思考则是逐次的了解,二者有很大的差别,思考像素描一般,照就像照相一样。一般人只会思考,不会照。修道就是要培养照见五蕴皆空的能力,但只有般若的灵动力还不够,因为般若的智慧之泉,还要有个水桶来装,这个水桶的结构只有透过唯识,才能理解。佛经中最难懂的就是唯识,法相宗的第一代祖师是玄奘大师,传到第二代的窥基大师就已不全了,可见唯识的深度是何其艰深!一般人虽有很好的灵感或灵动力,但因为缺少唯识的水桶来蓄积它,灵感不具有持续性,一旦深入唯心识定,灵感之泉就能蓄积下来,形成广大灵感,不深入唯识,灵感就缺乏持久性。
水桶的水位是由短板来决定的,但是因为对自我的心意识功能所知有限,很多心智的短板都发现不了,一般人的短板是心、业、烦恼三者,这三块短板如果不经过唯心识定的定力修持,是很难修补的,烦恼叫有漏,业障和无明都是很常见的短板所在。如果把唯识的十七块木板都拉长了,那么法界体性智的境界就达到了,这就很容易得道。
唯识讲的最好的是弥勒菩萨,他是未来佛,贤劫的第五佛,释迦摩尼佛是贤劫第四佛。未来想修成正果,就要多听弥勒菩萨所讲的唯识,有心深入者,在这方面可参考“瑜伽师地论”,该书是弥勒菩萨口述,无着记录,玄奘翻译,是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修道的两个大前提是般若的灵动力和唯识的灵蓄力,一个是水,一个是水桶,至于实体经济的劳动力法则也要明白,如此一来,金融修道的三个阶段就成功了。因此修道要从劳动力修起,再进入灵动力,最后达到灵蓄力,就有望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