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在不同的时代,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比如国企输血,银行脱困。上一个时代,用 10年的时间完成了股改。眼下股改的使命进入了尾声。股市,从2010年开始,进入新的时代--股指期货时代。
多数人眼中,股指期货的推出,将是一件平稳的,有助于降低市场风险的事情,不过是将市场规则完善了一点点。其实不然。股指期货的推出,是中国股市的一次划时代的转折点!股市从这一事件的开始,就注定了使命的转化,格局的变迁,运行规律的更改,机构群体的一次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剧烈分化整合。
股指期货对市场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多数专家的观点,股指期货能够给机构带来套期保值、锁定利润的机会,因此也就避免了大机构恶性砸盘的机会,从而降低了市场的风险。其实,股指期货的影响,远远超出现在市场上任何公开观点的想象范畴。
举例来说。以往的市场规律,机构群体在高位震荡出货之后,会将大盘打下来,再经过底部建仓之后拉升。这种高抛低吸的规律,从股市诞生伊始就在运行了。但股指期货的产生,给出了“机构不需要建仓,也不需要出货即可实现利益”的机会。机构在大盘的高点放期指的空头仓位之后,就可以直接向下砸盘,随着指数的降低,机构自身的股票仓位会受损失,但期指仓位的获利对冲了损失。反之,在低位不需要建仓,只需要将前期的空单平掉,改成多头仓位后,即可开始向上拉升。
这个过程,是理想之中的模型,也就是“机构的如意算盘”。如果真的实现了这样的格局,市场会发生什么变化?现在还没有看到更深度的思考结论。
这种套保思路如果能够实现,大盘将消灭二次探底,复合底,平底,圆弧底,大多数情况几乎都是尖底,建仓区域的时间大大缩短。同样,大盘的复合顶部也会被消灭,会产生尖顶。因为,以往复杂的出货和建仓,被简单的期指进出取代了!
同时,对于券商而言,这其实也是一个噩耗。机构以往的建仓和出货,需要反复震荡,也就需要多次交易,手续费收益应该是非常可观的。现在,这些可观的手续费收入消失了,转移一小部分到期货商那里了。同时,下降和上升途中那些平台区域也减小或消失了,不需要平台换手,就直接打压和拉升,成本损失由期指头寸来解决。
在这个模型假设之中,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机构们的群体,是一个无比庞大的群体。如果大家在明显的顶部集体看空,那么大家会集体放空单,可是谁做为承接方来充当多头的角色?散户会集体充当冤大头吗?掏得起50万的最低准入资金的散户,往往都不是等闲之辈,会集体弱智吗?
于是,市场各方力量之间,将不得不发生复杂的博弈。整个市场旧有的生物链,生态平衡,将被打破,重新构筑未来的市场格局。对于未来的格局研究,可能的市场变化,超前的视野和观点,将关乎眼下和未来几个月的操作策略。
股票与期货:忘情一吻
我住证交所,君住期交所,日日思君不见君,共属证监会。中国的股票与期货,宛若一对璧人,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久久相望,几番蹉跎,却是有缘无份。管理层红线轻牵,历史定格在2010年4月16日,股指拥抱期货,忘情一吻,自此长相厮守。
没有想像中的壮怀激烈,连老夫老妻的情趣都谈不上,这一吻,有些勉强。也许守望得太久,初吻更像个仪式。一天下来,看不出两者有多少关联,各自掀起浪花几朵,也不过是寻常风景。
热闹只在媒体,期待中的开户高潮,始终不曾出现。曾有记者到期货公司采访,试图报道开户盛况,可转悠半天,总算碰上个打听开户事宜的,却是同行。
几千万股民,为何应和者廖廖?毕竟隔行如隔山,了解股票的人很多,但其中有多少能搞明白期货的?就好比您天天吃白糖,就敢做白糖期货?天天穿胶鞋,就敢做橡胶期货?天天黄豆炖猪手,就敢做大豆期货?机构里不乏行家,但重重限制,让基金没了主张。
股指期货来了,股指期货时代却未必就来了。股市不会就此阴阳相隔,投资理念也不会就此嬗变,大家的主战场,基本还在股市,原来的期货高手,也依然不会瞧得上咱这点波动。
大量资金流入权重股?题材股就此崩溃?似乎找不到必然逻辑。权重股可以融券做空,题材股倒能天马行空,两相比较,谁比谁省心?创业板新贵本周遭受重创,只表明这批过于强悍的品种,进入阶段性调整。福祸相倚,不知能否为另一只即将上市的百元大股埋下伏笔。此股为众多机构垂涎,很可能异常高开,受创业板调整影响,若能定位合理,倒有助于上演新的传奇。
不用管那理由是否合理,更不必去畅想上市之路有多长。既然基金已经接管比赛,那就尊重他们的玩法吧。一大批有点质地的股票,在相对高位横盘大半年了(所谓相对高位,指已上涨不少,但离2007年大顶尚远),多半会渐次走强。至于题材,基金自然会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