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像日本那样为“山寨”正名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词汇的意思是不断变化的。比如,“模仿”这个词汇,有的时候可以叫做“学习”,有的时候可以叫做“借鉴”,有的时候可以叫作“抄袭”,还有,就是眼下的时候,被戏称为“山寨”,而且还被上升到法律程度,说是“侵犯知识版权”,反对于此,则被看作是“普世价值”。最近,我和大阪府立大学一位退休的中国学教授谈到此事,有了这样一番感慨。

就说东邻日本吧。从历史上看,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大多是从中国“模仿”而去的。中国盛唐时期,日本一批又一批“遣唐使”之所以不惜生命危险闯中国来,就是因为中国有吸引日本之处,就是因为从中国“海归”到日本以后,可以过上出人头地的生活。今天,走在日本列岛,随处可见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深痕,每每会让中国人发出感慨。日本人如果真的懂的一点“反哺”的道理,应该不会站在西方阵营对中国的“知识产权”问题斤斤计较的。可惜,日本人不懂此理啊,或者说中国发展运不逢时,很有点像那个小品里面农民所说的:“你们城里人啊,我们好不容易吃上肉的时候,你们又说要吃蔬菜了;我们毫不容易挤到城里来的时候,你们又说愿意去农村住了……”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基本上是“山寨”中国的政经乃至文化制度。那以后,日本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开始“山寨”欧美了。正因为这样,人们才认为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而拙于独创的国家,眼看着他们首先把欧美的政治组织模式移植到日本。其实,日本近代在模仿西方技术方面也不含糊,如1869年东京、横滨间开通电报,1878年修成新桥至横滨间铁路等等都是模仿而来的。

还有一点要看到,日本人后来没有像中国一样,把“模仿”调侃成为“山寨”,而是起了一个看起来很有科学含量的名词——“逆向工程”。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紧紧地跟随在美国的创意后面,电脑、消费品、通信产品都是如此。日本技术人员不仅从书本上吸取知识,还通过实物来学习。买来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拆解,对每个部件进行彻底的研究,进而吸收其设计思想。其实,不单是最终产品,日本技术人员还把制造产品的机械装置作为研究的对象。这种拆解技术就被称为“逆向工程”,说白了,这就是“山寨”。当然,也必须肯定,日本企业没有单纯地进行完全的“山寨”,还致力于提高模仿品的质量和功能,或者说是在“山寨”中有创新。日本专家就说过,巧妙地吸收美国产生的创意,在此基础上大量生产高质产品,这是支撑日本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之一。

大阪府立大学这位退休教授对我说,模仿,可以说是每一个国家都要走过的道路。现在,时代变化了,包括日本在内的欧美国家,有的愿意让中国全盘模仿甚至抄袭,他可以不指责你,也不要你的一分钱,比如在政治制度上,日本恨不得让中国全盘照搬,彻底“山寨”。有的则不愿意让中国模仿,哪怕这个产品长得有点像都不行,因为这里面牵扯到经济利益。这位教授认为,日本如今在研发费用上投入很大,自然希望其转化为市场的产品能够尽量长时间地保持优价优位。但是,从历史发展来看,后来的国家肯定要进行模仿的,这是无法阻挡的。他还说:中国在IT行业有一个名词叫“软件汉化”就很有意思,这实际上就是把外文软件译写为中文,并且补充一些功能。这其实就是在模仿与创新。在他看来,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多制定一些游戏规则,大家好好在这个游戏里面一起玩。然后呢,共同成长。(写于2010年5月19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