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为什么要挑战潜规则?


海外舆论认为,温家宝在中国高官中,绝对是做事最踏实、最勤勉、最有能力、不爱拉帮结派并且最亲民、最开明的一位。虽说受体制缚约束,中国官员中却也不乏有良知、有人性的官员。温家宝就是其中的典型和代表人物。

海外舆论指出,中国大陆政治积弊成灾,但人们应记得以下镜头:农民工辛辛苦苦干上一年讨不到工钱,温家宝为农民工讨工钱;中国矿难接二连三,温家宝看望矿难群众时声泪俱下;汶川大震后他不顾年高,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指挥救灾;西南大旱,他亲临考察灾情寻求抗旱救灾办法;这次玉树地震,他又两次亲临;第二次去玉树看望灾民,正值大陆面子工程上海世博会开幕,他没有参加开幕式而是亲赴灾区,这引起大陆某些官员的光火,公开抱怨温家宝二到玉树是“作秀”。……

海外舆论还指出,当然身为总理,这些事情本是他应该做到的,也无可非议。但温家宝做这些的同时,却受到了老百姓的赞同和叫好;于是有些人就受不了,他们妒嫉温家宝;因为他们平时养尊处优,颐指气使惯了,只在乎自己的权位和利益,全无心思为老百姓做什么,所以通过媒体明里暗里攻击温家宝,败坏温的声誉。这些人自己名声很坏,所以让温家宝也休想有好名声。可以肯定,攻击温家宝的多是潜在的贪官,也即没有被公开挖出的蛀虫。

温家宝一向温和谨慎。处于中国总理这个最不该有个性丶最不敢有个性的位置,温家宝近期的表现,却彰显出十足的个性。

温家宝最新的个性化表现,是在“五·四”91周年访问北大时发生的。温家宝在访问即将结束时,突然对身边的北大学生说︰“不用说,我知道你们是安排好的”。他又说,到北大前已交代校方不要刻意安排,“但我一来,就把学生关在楼里不让出来”。这番话让北大校长周其凤一脸尴尬,想要辩解,又被温打断,“不是说你。”温的话引起全场爆笑和掌声。网民们对此议论纷纷,赞赏温家宝“终于讲了真话”,但也有人说,温家宝明知这是官方“潜规则”,改不了还要去踫,是很明显,他决意要挑战大陆官场的“潜规则”。

这样的判断不是没有道理。早在2003年和2005年,温家宝曾两度访问北大,每一次校方都作事先安排。不久以前,温家宝去某高校访问,吃饭时坐在他身边的全是校方安排的“托儿”,对此,温家宝心里明细的很。温家宝下乡考察,每到一个地方,当地政府都要做事先安排,这就是大陆官场,几十年如一日,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可是为何这一次温家宝要捅破北大校方刻意安排的那层窗户纸呢?他想借此说明什么呢?是因为反正只剩两年任期了,真的不在乎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后果;还是触景生情,特别感念胡耀邦?因为415日,他在《人民日报》撰文纪念胡耀邦时曾提到,当年陪胡耀邦去贵州下乡考察时,胡特意叮嘱他,要了解农民的真正想法,不要和地方政府打招呼。

至于温家宝本人是不是有意挑战官方潜规则,外界无从知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有关部门看来,温在北大的言谈就是对官方潜规则的挑战!所以在所有的官方报道中,上边谈到的那个有趣的情节,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新华社丶国务院办公厅丶人民网和中央电视台对温家宝北大之行的报道,都是一些不痛不痒丶无滋无味的官话。

这两三年来,有关部门似乎一直在盯着温家宝。他的讲话动辄被封杀,迄今为止,已经不知道被封杀了多少次了。据博讯报道,温家宝在世博开幕期间重返玉树地震灾区,曾引起有关部门严重不满,认为他“做秀”而冲淡了世博喜庆和谐气氛,却受到网民赞许和欢呼。

也显然,有关部门很不了解和理解温家宝。温家宝曾历经20多年几代中央班子,并在政治风暴的中心持续上升,其主要原因,大陆著名政论家吴稼祥在2001年写的一篇关于温家宝的政治品格和是否能当总理的文章中,作如是说:“在中共高层领导中,像温家宝这样既清廉又能干,既温和又严谨,既忘我工作又没有政治野心的人是难得一见的。这种人只会补台,不会拆台,谁想治天下,都希望得到这样的人。”

九年的时间过去了,温家宝已经任了一届半总理,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这个曾经是既温和又严谨丶只会补台丶不会拆台的温家宝,忽然变得很有个性、很有主见。而且,还如此豁达与开明,在中国,不管是左派丶右派还是中间派都喜欢谈论他甚至批评他,成为大陆政坛唯一可以随意品评的高官,也是唯一公开号召批评自己(政府)的在职总理。他赫然成为观察中国政治一个不可或缺的窗口——温家宝现象。

2010415,胡耀邦谢世21周年纪念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头条出现温家宝题为《再回兴义忆耀邦》文章,大肆赞扬前总书记胡耀邦。温声称19894月胡耀邦病发时一直守在胡的身边;六四事件后的每年春节都去胡家探望。该文用意深刻地强调胡的言传身教使我不敢稍有懈怠,暗含着一种政治品格的宣示。温家宝作为国家总理,打破常规,以个人名义对因犯有严重错误而被罢免的前领导人,发出百分之百的肯定强音,这在中共历史上十分罕见。此文一出,在国内网上引发好评如潮。而极左派则大骂该文是包藏祸心

有人解读温家宝此时发文忆耀邦为中共高层集体行为,似乎道理不通;有人解读此为团派新动作,仍然牵强附会。在本文看来,温家宝从个人感情的角度发文章纪念,避开政治话题,巧妙寓意,令各方人等都不便干预,打出一个漂亮的擦边球。近两年来,温家宝曾三提民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2010年中国两会前后,他又再三提出公民尊严是首要价值;温家宝被海内外舆论称为“中国官场的良心”。

众所周知,胡耀邦虽在党内已部分恢复名誉,却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事实上,当时的胡耀邦力主真理标准讨论和平反冤假错案,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改革开放扫清了两大障碍;胡耀邦是名副其实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初期实际上的一线总指挥,这个历史事实是无人可以颠覆。除此之外,胡耀邦的另一大贡献,就是支持引进了以《第三次浪潮》等西方著作为代表的蓝色文明,是接受普世价值的最早推动者。

事实上,胡耀邦还是中国第四代主要领导人的发现者和提携者。1980年,胡锦涛被甘肃省前省长李登瀛由省建委副处长提拔为甘肃省建委副主任后,被胡耀邦相中;198412月,胡耀邦前往江西共青城,特意邀胡锦涛同行考察后,胡锦涛被任命为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由副厅级升为正部级。这为胡锦涛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提供了最关键的平台。据亚洲周刊透露,1993415日清晨,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胡锦涛来到江西共青城的耀邦陵园,在墓前肃立良久,突然大声呼喊起来:总书记,今天我是来还愿的!因此,可以认为,温家宝的文章,与胡锦涛的思想是相通的。

早在大陆政坛隆重纪念前总书记胡耀邦诞辰九十周年的时候,海外舆论就指出,胡锦涛在政治局力排众议,要还胡耀邦无私无畏的改革家的清白,背后是大胡胡耀邦与小胡胡锦涛的心灵相通。因为连2001年北京隆重推出纪念中共建党八十周年的文献电视片里,也没有胡耀邦的一个镜头;仿佛在中国现代化极为关键的改革开放初期,根本就不存在一个贡献卓著、在位整整六年的中共最高领导人。所以,中南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胡耀邦诞辰九十周年大会,同时在湖南、江西等地也有大张旗鼓的纪念活动,胡锦涛亲自发表讲话,为胡耀邦恢复其无私无畏的改革家的名誉。

北京消息人士向亚洲周刊透露,胡锦涛对胡耀邦这位伯乐一直怀有知遇之恩,尤其尊敬和仰慕胡耀邦廉洁清明、务实亲民的政治家品格。

但熟悉中国现状的人士也看出,目前的政治现状、经济情况、社会风气与胡耀邦时代大不相同,胡锦涛要推行胡耀邦式的改革路线,并不符合实际,也可能遇到更大的风险。所以,中南海纪念胡耀邦,提倡继承和发扬胡耀邦的思想作风与精神品格,突出强调学习胡耀邦廉洁、勤政、务实、亲民,与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呼应。胡锦涛要引领中国民主政治走上一条广泛体现民意又强化政权基础的政治改革软着陆之路,其实也是胡耀邦理想主义火炬指引实现政治愿景的开始。

所以,温家宝415日公开发文纪念胡耀邦,以动情笔触,描写当年随同胡外出考察的细节,彰显胡耀邦朴实、廉政、平易近人、不辞劳苦的高风亮节;所以,54日,温家宝前往北大,看望青年学子,强调纪念五四运动,首先应该继承五四科学、民主的精神;并突然对围在身边的学生代表道:不用说,我知道你们是安排好的。还说这次到北大前已交代校方不要刻意安排,但我一来,就把学生关在楼里不让出来。北大校长尴尬之余,温又故意说不是说你!(似乎另有所指)。

温家宝知道,领导下基层,握手或说话,都被事先挑选、安排那些靠得住的自家人,这不过是官场的潜规则。有舆论指出,前些年温家宝访问河南艾滋村,那一千多夹道欢迎的村民,都是公安便衣所扮,温与艾滋病人握手,也是一只便衣的手。这一回在北大,温家宝的几句话,看似半开玩笑,实际已将官场的潜规则自我拆穿。

一定程度上,大陆的官员们习惯于昧着良心做官,不敢流露真情。而一旦按良心说话办事,就可能成为官场公敌,身败名裂;但温家宝选择不昧良心得罪官场,“毛遂自荐”地甘当官场“公敌”,不仅说明他有良心,重公义,而且说明他更有胆魄、有大无畏的胸怀。

其实人都是有良心的,只是专制体制的规律要求人们残酷无情,为权力而丧尽天良。所以昧起良心是当官,成为为官者的基本功。官场上,把良心藏得多深多久虽然不同,但是谁能藏到最后,就可以笑到最后。人们懂得这个规律后,就得压抑自己的良心,扭曲自己的人格,成为一个变态的人。这种压抑的、变态的生活,确实太沉重、太累人了。温家宝就是要试图改变这种病态的官场习俗。

至于有人攻击温家宝“作秀”,这是他们言说的权利。只要民间总体舆论都认为他是真正的“亲民总理”就行了。笔者倒觉得,古往今来的政治人物,都不免有“作秀”的嫌疑,关键是看他“秀”了什么。今天,西方民主国家的政治家,无一不在“作秀”,而且相当多的政客们,内心真正的目标是个人名利。但是民主政治的现实,鼓励人们把名利建立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只要关心人民,追求人民的公共利益,无论主观动机是什么,都值得肯定。这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也是民主政治成功的原因。所以,如果有人所说温家宝得“亲民秀”,若能成为整个官场的“集体秀”,能在中国的政治家里形成风气,形成气候,那么,这正是中国公民们所期盼的;中国的民主政治,也就会及早地实现。

 

 

                                                               文/颜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