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问题是,美国胸小了,中国胸大了。
美国上个月的通货膨胀率降到4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劳工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受能源价格下跌影响,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的4月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较3月份下降0.1%,为2009年3月份以来的首次下滑。3月份CPI升幅未经修正,仍为0.1%。4月份核心CPI连续第二个月持平。剔除波动性较大的食品和能源部分后,4月份的消费价格水平同比仅上涨0.9%。
0.9%。这一同比涨幅远低于Fed(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5%到2.0%的非正式长期通胀目标。4月下旬,Fed在最新一次会议上调低了短期通胀率预测,称今年的通胀水平将在1.2%到1.5%之间。(同样一批官员们在1月份的预测是1.4%到1.7%。)会议纪要显示,官员们得出结论说,2012年结束前,通胀率可能一直低于他们的目标。
与此同时,欧洲经济体也面临着价格低迷的问题。4月份欧元区16国的年度核心通货膨胀率降至0.8%的纪录低点。西班牙、爱尔兰和葡萄牙公布,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在内的价格下滑。由失业率高企和产能过剩造成的物价水平向下趋势将直接影响销售税等政府收入,增加减小预算赤字的难度。这些发达国家与通货紧缩如影随形。
相反,在那些快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通货膨胀率已经明显上升。印度4月份,不包括食品在内的年通货膨胀率从3月份的7.2%上升至8.1%。中国4月份,CPI同比涨了2.8%(3月份同比涨了2.4%)。另外,北京还要对付同样快速膨胀的楼市泡沫,4月份城镇平均房价同比上涨了12.8%。
正经历着较高通货膨胀率的经济体,很多是受自己汇率政策所逼。比如中国。通过实际上把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中国和其他主要出口国不得不忍受Fed利率政策的影响。一旦Fed为确保美国经济复苏,决定将利率维持在接近零的水平,中国经济即便足够强劲也得再喝几碗补药。
补过了就要泻。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危局中却要采取措施抑制其市场繁荣,可称奇观。截至目前,为了限制银行放贷能力,印度和中国都提高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巴西和印度都提高了利率。中国什么时候加息,这已经成为史上最长的悬疑连续剧之一。随着不包括食品在内的通货膨胀指标开始上升,市场担心北京终将被迫加息。
其实,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还很温和,踩下刹车是不是能即时遏制通货膨胀,意见相左者比比皆是。外界更担心,中国断然采取全面紧缩手段,将不再能维持目前的经济增长态势。对其贸易伙伴而言,即对美国、德国、日本以及任何对这些国家有出口的供应方来说,他们赖以实现复苏目标的出口,可能突然失去需求。
在内部,中国内地市场的投资者并不关心遏制通货膨胀的措施是否有效,而更惴惴不安于措施实施的节奏和时间表。痛苦的怀疑令中国股市和投资者变成了奥赛罗,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今年以来,基准的上证综合指数跌了21%。而接下来,如果举措失当,今年还可能出现较低经济增速与较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风险,。
一个胸小,一个胸大,但是紧紧相扣的货币汇率政策使中国经济无法自由选择尺码合适的内衣。经济形势也就很难保证魔鬼身材了。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