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胀”阴影又开始笼罩中国了,当前中国经济有点陷入前有狼、后有虎的纠结境地,一方面是通货膨胀的压力有增无减,另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可能步入下滑的通道,难怪温总理近日在天津考察时坦言“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不少”,“要防止多项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始终合理把握政策力度”。
在通货膨胀压力上,4月份的CPI为2.8%,数字看起来问题还不是太大,统计局也在口口声声说“这一上涨水平目前来看还比较温和,属于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结构性上涨”。但现实情况是,老百姓的感受可就大不一样了,各地五谷杂粮价格一起“发高烧”,疯狂的大蒜、疯狂的土豆之后,现在又增加了疯狂的绿豆、红豆、黑豆,疯狂的玉米……“菜价比肉贵”如今已是时髦词,并催生了“菜奴”一词的诞生。而PPI的上涨却更甚一筹,涨幅连续4个月超过CPI,且从制造业蔓延至服务业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税改革的正式起航等,都是不容忽视的PPI上涨助推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人民币升值的持续预期之下,海外资本正通过各种渠道加码进入中国市场,这些资本中既有通过非法途径变相进入的热钱,也有通过合法途径到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资金。而这些资本进入中国之后,造成的结果就是中国外汇占款的加快攀升,使国内市场的流动性加剧,进而支撑股市、楼市资产价格的虚高。
在中国经济是否二次探底的问题上,查诺斯、麦嘉华、格兰瑟姆等几位华尔街赫赫有名的对冲基金经理,近期不约而同“看空中国”。国内拥有官方背景的几家机构也或者下调了今年的经济增速,或者警示了经济下滑的小周期。连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近日也强调,“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或者说危机是什么?是滞胀。”他说,滞胀在中国有特殊含义,“西方国家,(经济增长速度)1%以下甚至负数才是停滞,而中国6%就是界限!”
而之所以判断中国经济增长可能步入下滑的通道,原因无非是两个方面:从外因看,显然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加剧,这也增加了中国出口的不确定性。甚至有外媒的消息称,中国官方4月初原达成初步共识,将结束一年多来人民币汇率实质与美元挂钩的做法,开始让人民币小幅升值。但是希腊债信危机造成欧元走贬行情,严重打乱了中国政府的盘算。而从内因上看,则主要集中于当前新一轮的楼市调控上,毕竟房地产业仍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兴衰状况直接关系着GDP数字的大小。
尽管恒大地产打响降价第一枪,万科某些楼盘也明稳暗降,但楼市目前的格局是有价无市,高房价总体上并没有停止上涨的步伐,另一方面开发商却谨慎拿地、放缓开工步伐博弈政策的态势加剧,并开始将“冷风”吹向了其上下游相关行业。因此,在楼市调控新政上,中央目前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政策再加码打压,或将使楼市继续降温,下半年投资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单靠消费一架马车尚难支撑,加上去年同期的基数效应,经济增速回落成必然;倘若调控又半途而废,保经济下滑而松绑楼市,信贷也将重新发飙,房价则可能“报复性上涨”,也将让中央政府的信用陷入危机。而地方政府抓住时间窗大搞投资的势头也很可能将再发飙,进而把中国经济推向过热的纵深阶段。
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步入通胀压力巨大和经济放缓概率增加的并行格局,这种复杂形势无疑对中央下一步宏观调控政策的拿捏上形成了严峻考验,否则,政策过严或将让中国经济“滞胀”阴影愈发浓厚,政策偏宽则会加快经济过热的迅速来临。
中国经济当前的尴尬——过热还是滞涨?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