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节水与经济发展访谈


陈柳钦: 天津三次产业结构坚持水资源优化配置 天津节水与经济发展访谈

2010-5-24 17:37:10

 

 

天津市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柳钦(摄影:孙晓川)
 

    天津市2010 “天津节水与经济发展”节水专题访谈20日在人民网天津视窗举行。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教授、政协天津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天津市节水水处理研究会会长朱坦,天津市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柳钦应邀参加访谈,回顾了近年来天津节水取得的主要成就,展望天津节水发展方向。

    今年的5月15—21日是第十九个“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为提高全社会对节水重要性的认识,“天津节水与经济发展”节水专题访谈由
、天津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办,天津市节约用水事务管理中心承办,人民网天津视窗协办。 天津市水务局

    人民网天津视窗:陈教授,您如何评价天津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对工业节水工作的效益?

    陈柳钦:天津市是老工业基地,在工业结构调整中坚持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工业结构空间布局调整同步实施,同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传统工业进行梯度转移和技术提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在工业取水总量零增长或微增长的情况下,保证了工业产值的快速增长。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对工业节水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 

    第一,优化工业结构空间布局。天津将水资源优化配置贯穿于产业结构调整始终,利用环渤海地域优势,结合滨海新区战略规划,实施工业东移战略,将工业尤其是高耗水行业布局沿海,在滨海新区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将化工、纺织等分散的工业企业迁移至各工业园区,开工建设了新泉、北疆等海水淡化厂,目前海水淡化能力将达30万吨/日,为沿海工业园区提供水源保证。在工业园区内部统一规划水的供给、排放、处理及回用,使水资源的一体化循环利用服务于经济发展。同时,根据中心城区和其它区县的资源状况,加大整合力度,通过产业融合、集约发展,产业聚集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了滨海新区现代工业为主、中心城区都市工业和郊县区域特色工业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工业新格局,不仅产生了集约效应,更带来了节约减排效益。 

    第二,重点发展节水的高附加值优势产业。天津工业的增长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天津工业结构经历了由以基础工业为主,向以高加工度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结构演变的历程,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现代冶金、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六大支柱产业。2007年,六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29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2%,用水量却仅为全市工业总用水量的30%。同时,天津工业逐步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迈进,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82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7%,随着空客A320落户滨海新区,天津航空航天业开启引擎,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亿元。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444.4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28.4%,天津成为全国6个综合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3920.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0.0%。 

    根据规划,天津市2010年将加快培育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实现群体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到2015年,形成生物医药、新能源、半导体照明、环保科技4个超1000亿元和信息安全、新材料、民用航空、高端装备、高端电子产品和会计服务6个超5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带动实现全市高新产业产值达到1.5万亿元。 

    第三,坚持淘汰、压缩、改造高耗水行业。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制定了分年度淘汰落后产能计划,与有关企业签订了淘汰落后产能责任书。在市区关停了10吨以下燃煤锅炉。电力系统开展“以大代小”替代单机容量13.5万千瓦级机组、淘汰落后造纸产能7.49万吨、酒精产能1.8万吨,铸造产能0.6万吨,水泥产能70万吨,玻璃产能150万重箱,超额完成了年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计划目标,从根本上消除了高水耗的点和源。如天钢通过东移淘汰了高耗水工艺和设备,实现了设备大型化、自动化、连续化,吨钢耗新水从15吨以上下降到3.12吨,同比下降了80%,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8%。 

    第四,科技节水成果得到广泛推广。企业合理配置了供水系统,初步实现了优质优用,非常规水源的利用已形成区域性和广域性供水格局。科技节水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如:循环冷却系统提高浓缩倍率、膜技术应用、节水工艺的改造等  

    天津市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对节水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通过工业结构调整发挥了节水效能,实现了工业快速增长、用水保持稳定和微增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