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汤姆斯最近有些心烦。“整件事太可怕了,”汤姆斯是一名虔诚的欧洲天主教徒,今年三月以来,神父性侵儿童丑闻接连传出,令他震惊,“我正呼吁社区其他信徒拒绝向教会缴税,我是认真的……如果最近你去社区教堂看看,那里只剩下前排几个老人,因为他们离天堂不远了,怕停止缴税就丢了门票。”
虽然教会娈童丑闻时有发生,但象这样集中爆发,实属罕见。爱尔兰、荷兰、西班牙、奥地利、瑞士,乃至现任教宗曾经主持的德国,都无幸免。英美媒体穷追不舍,就连光头女星奥康纳都出来回忆小时候遭到侵害的经历。“从此我失去了信仰,”她说。
cnn称梵蒂冈教廷正面临“全球危机”。个别教士所为固然令信徒痛心,更令他们寒心的是,丑闻不断背后原因,乃教廷向来包庇作奸犯科者,最严厉惩罚无非是调往非洲,甚至还允许他们继续接触小童。
“因为我们的奉献,教会成为全球最富有的组织之一,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停止付钱。”汤姆斯说,自己除了向政府缴税,还把收入大约3%定期捐赠教会。教会掌管着无数土地、房产,原本应该用于接济穷苦或慰籍心灵,但纳税人发现自己得到的回馈居然是“丑闻”。
每年圣诞节,西方各大电视台例牌直播两处祈福仪式——梵蒂冈教廷和伯利恒耶稣诞生地。同一个屏幕上,同步传送的画面,一再印证前者阔绰奢繁,后者清贫拮据。
伯利恒是以色列占领下的巴勒斯坦城市,民众自顾尚且不暇,教堂当然因陋就简。几张长椅,一地罗马石板,白玉雕像弹痕累累。而一走进梵蒂冈大教堂,盘龙石柱张牙舞爪青气森森,圣母子像庄严凝重哀歌许许,诸天使金碧辉煌耀目璀璨,蓝色穹顶带一天星斗直飞上升——置身其中,我脑海里只剩下一个词——“天庭”。没错,数百年来,梵蒂冈教廷就是被视为“天庭”在人间的化身。而如今,这座殿堂正遭遇猛烈震撼。
这并非教会历史上第一次遭遇信任危机。基督教分了天主教和新教,正是一场宗教革命撼动天庭的结果。600多年前,罗马教会也很富裕,从教皇到主教,到教区神父,都为自己置了园子圈了地,还向农民收租盘剥。贪婪驱动生财新招,教会干脆把自己“上市”,向教徒兜售“赎罪券”,宣称出钱就可洗刷今生罪过。
有个叫马丁·路德的看不下去了,口诛笔伐。还有一个叫闵采尔的,直接把锄头递给农民,揭竿而起。马丁·路德起先不赞同闵采尔的暴力手段,呼吁改良教会。直至有一天教廷宣布他为“反基督敌人”,马丁·路德把教会圣谕丢进火堆,转身为激进派。还有一个没有站到前台的改革家,伊拉斯谟,他默默把《圣经》重新翻译——跳开教会修改版本,直接把希伯莱、希腊原文翻译成拉丁文。拉丁文当时只在上层贵族间通用,马丁·路德后来再把伊拉斯谟的版本译成普罗大众能懂的德文、日耳曼文——终于,他得以向大众宣告,请跳过教会,无需教士诵读,你自己可以看《圣经》了。
闵采尔起义失败,最终被教会烧死。马丁·路德自成一派,日后称为“新教”,从此分裂罗马教会。新教徒们拥有自己的社区教堂,却不再设等级制度。今天,欧盟计划在各成员国展开的“科学教育计划”,以伊拉斯谟命名。人们说“伊拉斯谟下蛋,马丁路德孵化”。其实,这三个人代表了历史进程中的三张面孔,三种手段,前仆后继。单靠一个弼马温,不足以撼动天廷,充其量只是捣乱。
新教崛起之后,天主教教会势力失去了德国、英国、以及北欧。今天,欧美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上教堂,全世界宗教学校最兴旺的地方在尼日利亚。据说,欧美天主教会目前主要依靠非洲信徒供养。
多种因素聚合促使宗教改革成功。其中直接原因贩卖“赎罪券”,是变相强行征税。马丁路德拒税抗命的举动,与历史环节暗合。十三世纪的英国,国内贵族拒缴战争税,最终削弱国王权力,预言了资产阶级兴起。今日之欧洲,看不到闵采尔出现的可能,但如汤姆斯般停止缴税,则把每个教徒都变成马丁·路德。
也许正是税收话题的敏感性,全世界除了少数国家和地区,大部分政府都在个人所得中提前扣税。美国采取纳税人主动申报形式,但美国公民无论身在何处,一辈子都得向美国政府纳税。所以有人为了寻找避税天堂,申请放弃美国国籍,但档案里会留下“此人曾拒绝美国”。end(for《周末画报》专栏)
撼动天廷的历程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