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与闽南系的人一样,都具有很强的向外开拓能力,这在当代的台湾人身上最为明显,台湾人自称把他们扔到沙漠里都能生存。经过漫长的六次中原迁徙,铸就了客家人『随遇而安』的性格,并能够把到达的那片土地经营成安居乐业之所。
族群的集体性格,几乎都是出于生存考虑而形成雏形的,并在生存环境的不断影响下,互相适应而成熟的。客家人性格温纯、敦厚、节俭和保守,给外人最大的性格印象是他们的勤劳。通常,一个族群的集体性格,是可以通过他们的民居体现出来的。客家民居,最典型的就是围龙屋。客家为什么出现围龙屋呢,而其他族群几乎没有这种造型古怪的建筑?
现在很多人认为,那些福建客家土楼也是典型的客家围龙屋的造型之一,这是误解。福建客家土楼,其实是客家围龙屋与闽南土楼互相结合的结果。真正的客家围龙屋,是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的那种围龙式围屋。围龙屋,体现了客家人客居异乡而体现出的拘谨、保守,还有为了维护内部凝聚的一些客家伦理观念。也就是说,围龙屋与福建土楼的不同是,前者依存防御性,但融入性更多,后者是孤独的存在。
围龙屋,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客家人血缘和文化纽带的载体而存在的。
在建造围龙屋的时候客家人非常注重地形结构。围龙屋一般呈椭圆形外形。处在两个圆心的地方,分别是大门口的半月形池塘与形成『围居』结构的弧形房屋。中间的堂屋一般是以『宗祠』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横』结构。围龙屋依『山』坡而建,因此围屋好像是『站』在斜坡上俯瞰池塘。屋背有大片的树林。没有机械的排水系统,围龙屋很大程度地利用了『水往低处留』的重力原理,将生活污水依着围屋间的地下水槽,顺势而下最终达到池塘。正因为地势,所以围屋基本上也是厨房居多。有人认为,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总体看来围龙屋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南方比较闷热且多台风,围龙屋门前的池塘能够调节小范围的气候,达到冬暖夏凉,依山而建、屋背树林天然屏障、『围』、『横』围龙结构能够抵御强风。
其实,围龙屋在结构上综合考虑人的生活,真正的以人为本。任何有利于人获得良好舒适生活的格局都不会坏到什么地方去。
相对于福建土楼高度的防御性来说,客家围龙屋已经具备较为开放的结构,而且体现了客家的一些传统。明代以后,梅州的客家人逐渐在当地扎根,建筑已不太需要过多的防御性,需要的是更多族群内在的稳定和繁荣。如何让族群更有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在古代唯有通过仕途,家族出了越多的官员,就越为显赫。也就是说,客家人比较相信政府的力量,比闽南系的和广府系的广东人具有更强的参政议政能力。正因为是外地迁入,迁入时间较迟只能在地处山区的梅州扎根,客家人性格偏向保守,同时也更为勤奋,就像寒窗苦读不多言的小伙子。客家人注重伦理和教育,还有增加族群凝聚力的考虑。大陆外的客家人,发达之后回来,一般兴建工厂,而是到处兴建学校,现代有曾宪梓、田家炳等人为代表,如今全国各地,到处都是以他们名字命名的教学楼或者学校。
结构规整、庄重,对称且主次分明局的围龙屋,体现的是客家人家族里严格的等级制度。能住堂屋的人,一般是家族里地位甚为重要的人,也是当家作主的。依次逐渐往外,分等级居住。中间堂屋是祠堂所在地,客家虽不信教但素有拜祭祖宗的传统,堂屋一般有先人的祭台。属于百越文化的拾骨葬是客家固有的传统,即使在实行火葬之后,先人的遗骨依然是土葬。
不得不提的是,现代的客家人已经比较少居住在围龙屋了。很多围龙屋因为没人居住而年久失修就破败,非常可惜。即使在客家人最为集聚的地方,梅州客家人也逐渐不居住围龙屋,而建造的风格也与中国其他城市的建筑相同,混凝土加框架结构的楼房,毫无客家特色。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客家人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有了些许变化是必然的。家庭伦理在中国现代教育冲击下,也失去了关键的纽带。由此而来,客家人原有的性格特征也变得模糊。
广东居住着三个族群,珠三角一带的广府人,粤东的客家人和潮汕人,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如今看来,这三种族群之间的文化共性多于分歧。广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很多时候基本都被认为是广东的代表,他们的共性是精明务实、参政议政能力强。广东经济发达,媒体力量强大,政府决策略微开明,也足以窥见一丝民间风气。
广府人由于最早进入广东的珠三角,占据天时地利,肥沃的良田孕育了丰富的农耕文化,也让广府人过上了普遍较为富裕的生活。他们代表的是湿地平原文化因而显得比较大气宽容。随后入境的潮汕人因为靠海,而体现出一种海洋文化特性,客家人最迟入境生活在山区,文化显示出山地农业文化。相对于广府人和潮汕人,因为客家人经常迁徙又缺乏雄厚的经济,往往只能注重血缘和地域。广府人注重语言,说粤语的;潮汕人注重族群意识,典型的是潮汕人之间的称呼『自己人』。在性格形成方面,与福建一衣带水的潮汕族群,在海禁年代初还捕鱼,因此略有『海盗情结』---锐意进取、与官府不容、狡猾、商业文化发达。广东地区经常有假货,大部分源于潮汕地区,这大概也与他们的文化有关。
客家文化弥足珍贵,因此很多人都在为保护这文化瑰宝而努力,申遗就是其中一个。但是这里需要说的是,客家民居、围龙屋如果没有人去居住,把他们当成无人区保护起来的话,实际上已经是在破坏着客家民居文化。只有让文化自己活动起来,就能够让时间去洗刷其落后的一面,保持其屹立时代的一面(人不是上帝,不能评判文化的优劣)。每一种文化都包含了丰富的价值观和美学感受,保护创造力才是保护的根本,而不是像神龛一样供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