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牵动各方利益,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不仅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根本动力。30年来,通过不断完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分配关系得以改善,居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现象有所缓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快速推进,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体制正在逐步形成。
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所得均呈大幅增长。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民财富显著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1322亿元,增长了44.3倍,大大增强了国家宏观管理和应对各种冲击的能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1978年的59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7155亿元,增长了44.3倍,企业规模明显扩大,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了6.5倍和6.3倍,人民普遍得到较多实惠,生活大幅度改善。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居民收入来源趋于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要求,我国不断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坚决打破了高度集中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创业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在城镇地区,随着经济体制、企业制度、就业渠道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变化,居民收入来源由单一的工薪收入转为工薪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多种报酬形式共存。2007年,在城镇居民人均全部年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8.6%,比1990年下降了7.2个百分点。个体经营劳动净收入占6.3%,比1990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占2.3%,比1990年提高1.3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占22.7%,比1990年提高1个百分点。
在农村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由于农村经济中第二、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以及大量外出务工的增加,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2007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达38.6%,比1985年提高了20.5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70%以上降为2007年的53.0%,下降了21.4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持续增加,2007年占3.1%。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30年来,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障都主要依靠企业负担,农村居民的各项保障则由家庭承担的局面。2007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0136.9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171.5万人。2007年城乡居民有基本医疗保障的人数达到9.5亿人,占总人口的72%。其中,7.3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6.2%。2007年共有2272.1万城镇居民和3566.3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总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不合理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对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的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更应看到,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结构性矛盾仍然非常突出,主要是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比例失衡;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尚未改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等等,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好结构调整这条主线,通过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着力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下阶段经济的发展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才能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强国富民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