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基本实现了由城乡分割向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转变


         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30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乡关系渐趋协调,逐步实现了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变。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30年来,我国城市数量持续增长,城市体系和功能不断完善。1978至2007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发展到655个。其中,市辖区人口200万人以上的城市由10个增加至36个;100至200万人的城市由19个增加至83个;50至100万人的城市由35个增加至118个。大量的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城镇总人口增长了2.44倍,乡村总人口减少了7.9%。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7年的44.94%,提高了27.02个百分点,年平均提高0.9个百分点。乡村人口所占比重由82.08%下降到55.1%。

图4:1978、2007年城市数量

    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大大增强了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1978-2007年,城镇就业人员从9514万人增加到29350万人,年均增加661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7年的38.1%。城镇就业岗位的快速增加,带动了乡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使乡村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76.3%下降到2007年的61.9%。

    城乡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三农”问题始终关系着整个国家发展稳定的全局,30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大力加强农村水、电、燃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家支持“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由1978年的150.6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172.97亿元,增长20多倍,其中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由1978年的76.9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504.28亿元,增长5.6倍。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我国农村公路里程由1978年的59.6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313.44万公里。2007年,乡村办水电站发电能力1367万千瓦,是1978年的6倍;农村用电量5510亿千瓦小时,是1978年的21.8倍。2007年,通邮的行政村比重已达98.4%,比1983年提高1.9个百分点。电话机、移动电话和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在农村普及的速度明显加快。2007年农村固定电话年末用户达11704万户,是1978年的159.5倍,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已达99.5%,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话机68.4部、移动电话77.8部、计算机3.7台。2007年末,全国已有2448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7.3亿。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形成,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在逐步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稳步推进。

    六、区域发展趋向协调,基本实现了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向东中西部统筹协调发展的转变。

    区域协调发展是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0年来,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我国在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相继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各区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加强薄弱环节,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态势。

    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在推动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依靠本身的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实现率先发展,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龙头”。2007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55.2%,比1978年上升了11.8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占全国65.9%,比1978年上升了17.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占全国89%,比1978年上升了14.6个百分点。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东部地区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也走在全国的前列,对其他区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后劲勃发,呈现出崭新的强劲发展势头。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中西部及东北三省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从生产总值看,到2007年,中部地区GDP平均增长11.3%,西部地区增长11.4%,东北三省增长11.3%。虽然发展速度仍然慢于东部地区,但增速之差逐步减小。中部与东部GDP增速差距由1999年的2.0个百分点缩小到2007年的0.1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由1.9个百分点缩小到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由1999年慢2.6个百分点转为快0.2个百分点。从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近年来,随着各项支持性政策的逐步落实,广大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发展活力逐步显现,中部、西部和东北三省投资呈现出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局面。1999-2007年,中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24.0%,西部地区为22.9%,东北三省为24.8%,分别比东部地区增速高5.1、4.0、4.9个百分点。2007年中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为20.6%,比1999年提高3.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0.9%,提高2.2个百分点;东北三省占10.4%,提高2.2个百分点。

    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全国已建立了上百个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覆盖范围的区域合作组织。在区域合作框架下,企业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逐步加强,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创新,由中央政府主导的对口支援工作继续深化。区域合作正在向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与相互开放阶段转变。中央财政对中部、西北地区和东北三省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规模逐年扩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支出由2002年的149.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20.1亿元。

    重点地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从全国范围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经济圈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2006年,三大都市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国GDP的37%,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3以上。与此同时,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也高度重视重点地区的加快发展,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黑龙江哈大齐工业走廊、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地区、河南中原城市群、成渝经济区、陕西关中经济带等,这些蓄势待发的重点地区的开发开放,正成为我国区域发展中新的活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