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11恐怖袭击”到富士康“12连跳”


——心理学认知机制及其管理学启示
据媒体报道,5月26日晚11时许,深圳富士康再有员工堕楼,是今年以来第12宗,富士康证实这名员工堕楼身亡。
不到半年时间,富士康连发12起员工坠楼事件,而且频率越来越高,24号还在热议“十连跳”,结果25、26两天连发两宗,也难怪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亦到富士康厂房了解情况了。
对于外界的批评,郭台铭表示,自己曾经询问有关专家,富士康员工的死亡率在正常线以下。而两岸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就富士康员工死亡率也表达了类似看法。
这个表态估计是公众很难接受的,看看网上的声讨声浪就可以知道。不过,公众不接受是一回事,而郭台铭和有关专家的数据靠不靠谱则是另一回事。要知道,富士康在深圳约有45万名员工,全大陆有78万名,在这个庞大“分母”上再来看12这个“分子”,就会有一种不同的评价了。
我们换一个方式,会更容易理解一些。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08年广东省整个房地产行业(包括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相关行业)的总就业人数为78万人——这个数字与富士康的大陆员工数量纯属巧合。也就是说,富士康的半年12跳相当于整个广东省房地产全行业半年之内有12个从业人员非正常死亡。这样看来,这个数字是不是还是显得很高呢?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脑没有能力对概率问题做出准确判断。美国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人都选择开车而避开坐飞机出行,结果当年因公路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上升了1600人,是死于劫机案人数的好几倍。事实上,统计数据显示,开车的危险性是坐飞机的65倍,否则飞机就不会被称为“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人脑是根据信息接触的频率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的,这就是“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的心理学基础。富士康的“跳楼门”与山西省的“矿难门”很相似,2008年山西副省长牛仁亮称“山西产煤百万吨死亡率低于全国”,同样在网上引来一通板砖。这是因为,新闻媒体关于山西煤矿矿难的报道频率非常之高,公众就会以为山西煤矿矿难发生率最高,而数据则显示,全国每生产100万吨煤炭要死一个人以上,而山西省当年8月份的数字是0.57,死亡率比全国低约50%
类似的,美国心理学家对公众的随机调查实验显示,大部分人认为在美国意外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高于中风,而事实恰好相反。原因就在于,各种意外事故经常见诸报端,而中风致死案例鲜有公开报导。
人们的这种心理学认知机制,对于企业的营销和内部管理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先说营销方面。
利用持续的高频率的信息刺激,会使人们对某种产品的态度发生改变。一个新产品广告高密度轰炸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就会把这种频繁的曝光与大品牌联系起来,即使原来持排斥或者无所谓态度的消费者也会变得逐步接受,甚至跃跃欲试。类似例子,如如脑白金、好视力眼贴、好记星词典等,可谓屡见不鲜。
最近一年多来,公众更为感同身受的则是房价的涨与跌,目前是买房的、卖房的谁都不知道底价在哪里,当一个人看到十条以上的降价新闻后,就会认为市场要下跌,反之十条涨价新闻就会造成房价上涨的心理认知和预期——有可能这些新闻所说的楼盘都位于城市的同一个区,但是这一点大家往往忽略。正是因为如此,房地产市场上置业者的心里很容易被操控,各种炒作行为也很容易得手。
同样,某个企业或行业的负面事件的曝光频率很高的话,公众也会基于这种信息的重复性而做出整体性的负面评价。以物业管理行业为例,报纸上经常出现业主投诉、物管纠纷的新闻,甚至央视春晚的小品都给贴上 “只管收费、不管服务”的标签,就使得一般人无意之中对物管行业和企业形成负面评价。事实上,无论从纠纷个案数量,还是直接后果来看,物业行业都低于家电、IT和汽车等行业。
对于这种情况,行业和企业要学会利用数据来呈现客观的情况,通过数据与顾客进行沟通,消除信息频率造成的主观感知上的以偏概全。从这一点来看,郭台铭以数字说话的做法是恰当而明智的。
再来看管理方面。
管理方面的启示之一,员工周围的同一类型事件的高频率发生,会对于员工的认知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一个月之内,某个员工所认识的10位同事都离职了,即使客观上这些离职并非劳资纠纷,而且公司绝大多数员工都很稳定,该员工也会产生企业人心不稳的感受,并会影响到其他人。同样,某公司一周之内收到十几封顾客的表扬信,哪怕内容都是关于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两个员工的,也会使外界对企业形成全面的正向评价。回头看,从毛泽东时代形成的树立典型的做法之所以非常成功,心理学基础就在于此。这要求管理者,当连续发生负面事件时,要善于运用数据和信息,引导员工全面认识客观情况,而不是单纯的争辩,那样只会使事情更糟糕;而当发生好的事件时,要多方面宣传,这样会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形象。
管理方面的启示之二,管理者要避免自己掉入“频率陷阱”,即因为某类事件的反复出现而形成对整体的错误判断。
比如,同一件喜事,一个人说一次和十个人先后说十次是一样的,但是听的人则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认识,因此管理者不要因为下属的报喜不报忧而认为形势大好。同样,某个部门接二连三的出现问题,并不代表着整个企业都有隐患——即使要做出这种判断,也需要全面了解一下情况。
反观现实中,政府部门却屡屡掉入这种心理学陷阱——一个娱乐场所失火,全城的娱乐场所都要停业;一个煤矿发生矿难,全部煤矿都要停产。照此逻辑,一个人自杀,全城百姓都要集中接受“抗自杀”心理辅导了。
 
【此文并不涉及富士康的是是非非,本人对该企业并不了解。写此文的目的,仅仅是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可以帮助本人更好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给管理者提供更好的启发和借鉴,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