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12跳”,全社会都要反思


富士康“12跳”,全社会都要反思

杨于泽 

    富士康接连发生“12跳”,一批年轻鲜活的生命离开了我们,使所有人感到痛心疾首。一家企业,在不足5个月内有这么多人轻生,企业要反思,其实家庭、社会、政府都应当好好反思。

    深圳市政府2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认为富士康员工坠楼事件频发,是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转型期出现的特殊问题,涉及员工个体、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情况比较复杂。富士康集团43万年轻员工聚集在一起,加上企业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使一些问题和情绪产生“叠加效应”。

    也就是说,富士康必须承担起它应当承担的那部分责任。据媒体最近报道,富士康实行的是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管理,员工每月加班长达120多小时到140多小时,他们的生活成年累月处于车间、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同寝室一年的室友,竟然相互不认识。员工很少休闲、娱乐、精神生活和社会交往,几乎处于原子状态,仅仅是一架干活的机器。

    但富士康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员工们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和重负。有几个员工跳楼的直接原因,是家庭破碎和恋爱失败,还包括人际冲突。这涉及家庭稳定、教育、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社会治安等,涉及观念、制度和公共管理多个层面。在社会转型期,观念要引导,教育要与时俱进,制度要完善,公共管理职能要到位。

    在这些被富士康叠加的诸多因素中,其实有一个关键角色,就是政府。政府必须反思,反思自己的制度建设、公共管理。深圳市政府对“12跳”的归因,仅仅提及“员工个体、企业和社会”,其中所谓“社会”是一种泛泛而谈。

    很多“社会”因素,其实都可以追根溯源到政府那里。比如,深圳市政府说80后、90后“心理比较脆弱,对情感纠纷、环境变化、工作生活压力调节能力不够”,可以归结为教育的失败,也是城乡差别化教育的恶果。富士康员工恋爱失败,也不乏社会分配不公、农民工打工没有出路的因素。

    在富士康“叠加效应”的背后,是严重的分配不公、社会失序和人的原子化。在富士康“12跳”前,充斥媒体的是:政府非法征地拆迁,居民私有财产不保,屡屡有人自焚抗议;上访群众被截访,被精神病;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校园血案频发,教师武装化,体育课武术化;一些地方官员大建福利房、豪华别墅,将本为中低收入者准备的经适房据为己有。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感到孤立无助。

    一个更切关广大民众利益的问题,是分配不公、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有研究说基尼系数已达0.50,远远超过0.40的警戒线。而在基尼系数的背后,则是劳动者收入占GDP比重连续20多年下滑。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底层生存压力巨大,对社会缺乏认同,很容易走向极端。

    把这一切归结为“社会因素”,不如说是政府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后续效应。要缩小社会贫富差距,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必须加快劳动立法、完善劳动法律,加大调整劳资关系的力度,让劳动者有制度平台与强势资方进行公平博弈。即使是富士康的企业管理,明显有违我国劳动法,地方政府不应该听之任之。

    企业要反思,政府更应该反思。政府不仅应该反思,还要拿出方针政策,急图改进。正如《人民日报》近日所言,切勿以为中国人承受能力无限,而将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拖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