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产业的发展潜力


博主在上一篇博文中讲到了种子产业的风险。虽然说的都是实情,但对于不是土生土长的农业圈以外的人士,以及基金经理们来讲,可能现实显得过于“残酷”了。但这不是本博主的错,本博主无法对种业的风险,云南大旱,“蒜你狠”以及“豆你玩”负责。种业有风险不是博主的错,但是也许说出来就是博主的错 - 正如长得丑不是博主的错,但是跑出来吓人就是博主的错了。

 

不过,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还是要“提高我们(种业人)的勇气”,而且也给种业和农业圈子以外的人士以鼓舞。

 

我们的成绩在哪里?中国种子产业在过去的十年里的成绩实在是乏善可陈:

 

1.        小种子公司越办越多,产业整合在走回头路;

2.        种子产业的基本技术极为原始,十几年来没有得到升级换代;

3.        行政干预、地方保护严重,种子行业的市场化和规范化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4.        行业内缺乏真正的以产业化为组织形式的“龙头企业”。国内的“龙头企业”多为行政干预和政府扶持的结果,市场竞争力并不突出;

5.        种子产业的产业链条没有贯通,产业化还没有起步

 

对不起了,一不小心又讲到了问题。现在说点“光明”的。

 

第一,在所有农业生产的要素中:种子、化肥、农药、土壤、气候、农业机械、灌溉、栽培技术等等,种子是决定收成最核心的因素,是“内因”;而其它所有的因素都是辅助因素,是“外因”。根据美国对上个世纪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调查发现,种子技术的改良占到了农业增产贡献率的大约60%,其它所有技术的提升大约占40%。在中国,种子技术对于农业增产的贡献率约为40%强,远远低于美国的60%,这说明,中国的种子产业对于农业生产的贡献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第二,由于生物技术的出现,特别是与种子产业的结合,使得种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在过于十几年见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技术在中国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已经出现,并逐渐成熟起来。但是相关技术的商业化尚未起步(转基因抗虫棉技术除外),种子产业的发展聚集了相当大的“势能”。可以想见,一旦相关技术商业化开放,它必将引起种子产业飞跃式的增长。以本人来看,这一技术的市场开放也仅仅是时间问题。

 

第三,在所有农业生产要素中,如果我们用1)对于农业生产产量的贡献率;2)环境破坏/资源消耗两个维度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种子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对于农业生产增产的贡献最大,而资源消耗最小,对于环境没有破坏。其它要素如农药,化肥,农机,灌溉,栽培技术等,要么对环境破坏大,要么消耗资源多,要么增产贡献率低。如果我们用一张图来分析、展示,会是如下结果:

 

 

从这张图中,除了横坐标是增产效率(越靠右则增产效率越高),纵坐标是资源环境指数(越考上对于环境越友好,资源消耗越小)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第三个维度:即圆的大小,圆形图越大,说明这一技术在未来发展的潜力越大,反之则较小。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种子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在未来20年,整个产业将会获得持续和快速发展的空间,所以值得各位长期关注和投资。

 

如果各位的勇气现在有幸又倍增了,也算是本博主的“戴罪立功”的表现之一吧。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