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士、本田看中国劳资矛盾初显端倪
从今年1月23日到5月27日,富士康竟有13位员工选择跳楼死亡。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义无反顾的选择死亡呢?在富士康跳楼事件,还没有平静下来,又一吸引眼球的重大事件发生了。本田在华最大零部件公司之一,位于广东佛山的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员工因不满平均只有1500元工资而发动了罢工。相比富士康员工的“赴死”,本田零部件员工的行为显得更为冷静与智慧。但就这次理智罢工给汽车业界上了一次课。从目前的影响程度看,本田的这次工人大罢工已经从上游的广州波及到了武汉,致使武汉部分车间停工。两次事件相继发生,值得让我们深思事件背后反应了什么问题。
富士康的生产方式是大批量的流水线模式。每个工人的要求并不高,因为富士康的生产线已经标准化、简单化。甚至简单到每个员工一天只需要做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有可能只是按一个按钮,可想而知一天什么事情都不做,只按一个按钮是什么概念。在富士康只存在效率、不存在诉求也不允许有什么诉求。员工每天只做一件事情完全是扼杀了人的自然禀赋。人是一个群居的动物,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不可能独立的生活,他总是要在一种生活圈子里才能生存。并且在这个生活圈子里可以找到一种精神寄托,而别的人也像自己一样需要自己与之建立关系,这种关系的支柱就是彼此需要对方的需求。在富士康员工没有精神上的寄托,这种没有精神上的寄托就反应在富士康的企业文化以效率是图。每个人不需要有什么诉求,只能接受富士康量身打造的诉求——人和机器一样。只注重员工对工资的需求,把人像机器一样运用,而忽视员工对精神、生活等上的诉求,势必导致跳楼事件的发生。
本田罢工事件和富士康跳楼事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背后都反应了中国现代工人对劳资关系的不满,并要求员工在企业和劳资关系方面有更多的诉求“话语权”。有所不同的是富士康的员工选择跳楼与本田员工选择罢工的争取权利的手段不同罢了,前者显得极端,而后者显得理性。为什么员工会选择这个时候罢工呢?是有其原因的,这个原因也考验着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和中国自己的企业。
这两起事件其实是告诉企业,不要再像以前一样藐视员工的利益。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为外企敞开了大门,而且相关的企业经营环境与法律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大量的外企看重中国的资源与廉价的劳动力都纷至沓来。改革开放初期员工的文化素质、维权意识非常欠缺,很大一部分是文盲和小学毕业。现在随着教育的发展,我国员工的文化素质与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如果企业还是以前的那种认为员工只知道死干活的观念,势必会得到员工的抵制。罢工就是员工选择维权的表现形式。罢工也不是中国特有的,翻开历史就会发现罢工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当美国和欧洲等许多国家,逐步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为了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维护这个高速运转的资本主义机器,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
在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劳动14至16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18个小时,但工资却很低。马萨诸塞州一个鞋厂的监工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让一个身强力壮体格健全的18岁小伙子,在这里的任何一架机器旁边工作,我能够使他在22岁时头发变成灰白。”沉重的阶级压迫激起了工人巨大的愤怒。他们知道,要争取生存的条件,就只有团结起来,通过罢工运动与资本家作斗争。工人们提出的罢工口号,就是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1877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罢工开始了。工人阶级走向街头游行示威,向政府提出改善劳动与生活条件,要求缩短工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罢工不久,队伍日渐扩大,工会会员人数激增,各地工人也纷纷参加了罢工运动。
19世纪20年代,法国爆发了里昂工人大罢工。当时工人生活在街道狭窄,遍地垃圾,街道两旁密布着低矮破旧的作坊。在作坊里干活的都是面色苍白、骨瘦如柴的纺织工人,其中有许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一天要干15到16个小时的活,挣到的钱只能买1磅面包,勉强维持生活;下工以后,还要拖着疲倦的身体走到郊区的住地。那里的房子破旧不堪,难避风雨。还有不少工人连这样的房子也没有,只好露宿街头,或者睡在机器下面。这样的生活把工人们逼得走投无路,他们开始了反抗。他们最迫切的要求是增加工资。1831年10月,工人代表提出了工资标准草案,要和资本家一起开会讨论。可是,资本家们根本不打算接受工人的要求。随发生了有名的里昂工人大罢工。世界上很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罢工事件,我不敢肯定我国正处于罢工阶段,但我敢肯定中国的罢工浪潮势必还会再来。
企业总是希望用最少的报酬来换取员工的最大工作量,而员工总是希望以最少的工作量换来最大的报酬。这两种诉求本质上就存在着矛盾,所以需要一个合理的劳资关系才能达成共识。企业不应该把降低成本增加市场利润与占有率,完全转嫁到企业的员工身上,因为企业在运作的时候不只是包括员工,还包括消费者、经销商、代理商等等利益相关者,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不要过分压低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不过分提高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从富士、本田看中国劳资矛盾初显端倪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