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属于自己的病



近来家中发生很多事,我竟然突然间意识到中年的意义。

中年的槛,谁都要爬过去,不管姿势是不是漂亮。

也因为事情太多,前阵子和匡匡谈到的败犬感受也始终没有整理出来。简而言之,是由她翻译的《汉方小说》引起的。



在这本书里,除了那位型男帅中医,别人都像在狼狈不堪跌打滚爬,有年纪轻轻却长期抑郁的患者,有分居离婚恋爱再被甩的怪大叔,有怪病霉运接二连三的三十一岁剩女,还有买房前最后谈一次恋爱的四十岁剩女。

    倒也不奇怪。活在这样的都市里,压力是与生俱来的,从二十多自立到三十多独立,早已被压得面目扭曲,干了不少违背心愿的事。所以才会疑神疑鬼,身体有一点异样,灵魂就会不安。记得我和好些朋友在三十岁之后都曾有过“没病找病”的焦虑症,网上查看症状,拼命往自己身上应验,然后惶惶不可终日,最后到医生那里碰了一鼻子灰,被鄙视地定论:没有病,顶多是亚健康。

小说中的川波实就是如此。得知男友突然和别人结婚的消息,愕然吞下牡蛎,之后胃疼到抽搐,自嘲为“电动公牛”。情急之下,不得不呼叫救护车,但病症在半途就自行消失,搞得她狼狈不堪。其实最忿恨的是自己当时邋遢之极,任由救护人员在对讲机里大吼──女性,三十一岁!──俨然是把真正的弱点暴露于大庭广众。


匡匡则说──我觉得三十岁的女人至要紧搞明白两件事:一,我到底要什么?二,我该怎么去要?《汉方小说》的作者中岛玳子在作品中,采用的表达是:我的生命主题是什么。

“剩”不可怕,可怕的是剩下来之后,自处的方式。是积极地爱自己、善待自己。还是妄自菲薄,判自己为“败”

其实,我想说的是:你是败犬,也是女王——败犬的名号,担着就担着吧。但生活的信念和姿态,要是女王的。

    “ 我个人管人生三十多岁的这个阶段,称作为“新中年”。虽还未触及到真正是属于中年期才会有的哀乐,却已开始爆发起“中年危机”。这种危机,是“年龄感”给予的。进入这个时期之后,大部分人才会静下心开始点检过去的得失成败,思索今后的路途、去向。这辈子,要做个什么样的人?想干成点儿什么样的事儿?这两个命题,终于被提上了自我审问的日程。但,一问之下不打紧,压力就来了,焦虑也来了——看看自己手中空空如也,事业眉目不清的,婚姻暂还未定着。以前二十郎当岁的时候,光顾着犯混了,理直气壮地挥霍青春呢,直挥霍到一摸裤兜,再也掏不出一毛青春了,这才发现大事不好了。

我冒昧地猜测,独身男人这时候的处境,估计比独身女人还乐观点。至少,社会上没有流传着一本书、一个称号,叫做《败犬XXX》。女人们可就纠结多了,不结婚好像罪过似的,好像人格问题、不守妇道似的。各种声音纷纷出笼,都是分析你、教育你,让你质疑和检讨自己未婚身份的,让你为了结婚,说什么也得结次婚的。

不能否定婚姻本身是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是个人成长空间最大的一块修炼之地,也不否定婚姻关系是最值得经营的一份关系。但现下暂时还未能婚成的,一段时间内见不到婚成指望的,以及婚过又失了婚的女人们,就是“败犬”了麽?这一盖上“败”字的图章,再加个“剩”字的定语,就跟半扇肉猪上烙得那枚紫色圆章一样,难看又触目,耻辱似地,把你像商品一般地物化了。你不仅待宰割,还待议价、待估售了。关键还“积压了”、“卖不出去”了,暗示着“没有价值”了。


 

主人公的病无论如何也治不好,因为西医拿着各种仪器捣鼓出来的证据,样样指标都属于健康范畴。但败犬剩女还是闹病,乃至乱投医。换了四五家病院,简直要把自己当死马了,就在这时,偶遇中医,神奇的叩诊、亲切的问话让女主角突然感到新奇,几乎暗恋上人家。几贴药下去,精神好转了,失眠消失了,胃口也来了。

就是这位中医告诉她,她的病没有名字,只是属于她自己的病。


      匡匡则说──

我很想厚着脸皮将这本《汉方小说》推荐给我那神经衰弱又过敏的独身女邻居,心想读读这本书,兴许比每晚口服的两片安定更能带给她酣畅踏实、无梦无扰的一眠。内心舒泰了、坚定了、强大了,就不再会敏感于这个世界的任何一点点风吹草动,斤斤计较于外部的一星星微小侵扰了。

      很多女人是跟作践她的人一条心的,执意了要在这件事情上想不开。《汉方小说》的女主人公,三十一岁的未婚女编剧小实,就是不仅一时没想开,而且还让这种想不开搞得身体状况百出,可谓“剩女”当中富有代表性的一员。在被前男人突然宣布了婚讯,而“新娘不是我”之后,女主角“在大江户线拥挤的电车当中落单一人时,想到如今全车厢乘客只怕除我之外,都是所谓有着有落的已婚人士了,便不由得恐惧袭来,突然间觉得腹部涨痛起来。”看来,“剩女”问题无国界,剩女心理也大同小异啊。

你有没有“疑病症”?成天疑神疑鬼,没病找病,觉得身体的一点小恙就像颗定时炸弹,有天会变成痼疾绝症来索命?并且,三天两头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有状况,屡次进出医院,把人家的各种仪器都用遍,检查来检查去,诊断结果却是“无病”。把各种药大片小丸地都吃遍,却似乎总也不见效?最后,弄得大夫见你就烦你,恨不能倒找钱给你,求你不要去看病?就像女主角小实的内心独白所描述的那样:“这简直就不用问,我哪儿都不舒服。”

这种“哪儿都没病,但哪儿都不舒服”,用西医观点来看,就是所谓“压力”。压力有什么解药呢?所以西医往往直接劝告你“转去看心理辅导科”算完,言下之意,就是精神有病。

于是乎小实的遭遇和愤慨变成了:“所有的医院都说我没病。我强调起胃部的不适,形容是一种怦怦的跳痛,往往换来医生们诧惑不解的神色——怦怦跳的是心,胃哪里会怦怦跳的?仿佛这一切全是我自己的幻觉,是捏造,是想像。我醒悟了,大致上凡过三十岁的女性,坐在那里病恹恹、唠唠叨地诉说这儿痛那儿痒之时,医生们大都一副‘怎么又来了’的嫌弃表情,实际上并没拿咱们太当回事儿。

事实是,在大学附属病院排我前面进诊室的女孩子,二十二三岁模样,气色红润,裸露的手臂肌肤润泽亮滑,却享受了较我而言更长时间的诊治。而对于三十多岁的女性,举起听诊器听个诊,已构成人物物力极大浪费,待遇之悬殊,有如天壤……”


 

中国读者对这种论调是不奇怪的吧,从小就知道五行相生相克,知道中药味意味着慢调子养身调理。但日本当代女性未必都知道,所以,当这部《汉方小说》问世时,古老的养身哲学让读者和评委们弹眼落睛,一举拿下第28届日本昴文学奖,入围132届芥川奖,还被《Studio Voice》杂志评为21世纪最谐趣小说。

不管是不是炒中国老祖宗的冷饭,这个故事确实对当下女性有疗效。主人公是多么典型啊──宅女+职业女性+剩女。像这样的女人,东京上海北京纽约都是一抓一大把。偶尔悲戚,偶尔痛骂,偶尔寂寞,偶尔邋遢,总之是活得和臭男人没啥两样。消沉也就此在五脏六肺埋下根,就等着喜怒哀乐失衡,把她们(我们)吓得神魂颠倒。

无形的心思在有形的身体里自说自话。中医让女主人公领悟到一点:不要漠视或躲避心的感受,不要在身体拉警报的时候惊慌。接受中医治疗的过程,就是荡涤内心,抛弃旧我的过程。所谓“只属于自己的病”,便只有自己来治。


     匡匡则说───

   《汉方小说》这本书就像它的名字那样,本身是有药力、有功能的。它就仿佛在你病急乱投医时,机缘巧合,送到跟前的一张处方笺,有它强效的治愈力。

这说明,身体有病的时候我们必须上医院,但是心病作祟的时候,我们还有一个很好的去处、很明智的做法,就是上书店。手中抓到《汉方小说》这样一帖诙谐风趣的药方,就像抓到了独特的心法,读来,不仅五脏六腑间流转着正能量,连精神跟着也平滑熨贴起来,


 

令我动容的细节有很多,譬如蜜橘之夜,接吻未遂──资深剩女对待情感的态度简直清醒得多余!又譬如志保小姐分手前吐露的真情──高龄剩女宁可要房子也不要丈夫的态度,简直太大丈夫了!又譬如小实的心声,“我也该承认:正是自己的灰暗心境才陆续招致了这些灾厄。要想真正拥有健康的身体,或许还是要从拥有健康的精神开始。那样去生活,也许确实会少些疲惫与沉重。但是……在我内心当中,有什么东西在反对着。”──反对,还是因为压力,生计、工作强迫我们要顶着压力创造财富,甚至以压力为乐、为食量。中药再神,也可能是治标不治本。

当小实最终赢得中医“脉象不错”的称赞后,特意到中草药园去欣赏植物,细看那些曾做成药、被自己吃进肚子里去的神奇生物。她站在那番旺盛的生命力当中,衷心地被感动了。这段构思颇让人欣赏,消除了中医的神秘感、陌生感,取而代之的是真实的、动人的画面感,生机勃勃,也定下了小说、乃至广大剩女们的未来基调。


中岛玳子是日本新锐女作家,曾长期参与影视剧的编剧工作。自2004年以《汉方小说》获得两项大奖后,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又相继出版了讲述女性“经前综合症”的《就要来了》,讲述陷入狂想世界女孩故事的《可能与此人结婚》,讲述单身女性建房子的《可以盖吗》,以及描写恋爱到结婚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的《结婚小说》。她曾在访谈中提到创作初衷,全日本的绝大多数女性都很不正常。我自己经常独自一人在房间里闷闷不乐,想自己是不是不正常,或者不大对劲。一问才知道,周遭的朋友们都一样。必须要工作、必须要做到最好、必须要享受,大家都被必须要绑住了手脚,把自己逼向了死胡同。


匡匡说起翻译时的感受则是──“深更半夜抚卷狂笑,引得邻居忿然捶墙——这可是我阅读与翻译《汉方小说》时的亲身经历。捶墙女神经脆弱固然是事实,但这本小说的有趣也可见一斑。”

      “ 《汉方小说》好在哪里呢?它绝对不深刻,也绝对不说理。通篇充满了一个女人大大方方、痛痛快快的自嘲和揭短,讲的虽是三十岁“剩女”的“凄凉事”,用的却尽是俏皮话。它就是一部事业卡壳、婚姻无望的女“loser”的自述,只不过语气诙谐调侃,并不因“败”而馁。

它能让你找到代入感——这哪里是别人,这活活就是我自己啊。有些敏感、有些神经质、终日为着别人的眼光而活,操心着这不完美,恼恨着那不遂意的,三十岁高龄的,活得有点别别扭扭的,成天这儿疼那儿痒的自己。

关键是它有一本子的大实话,道尽了三十岁女人的“尴尬境遇、满腹心酸”——三十岁女人苦啊!上有老,下有小。比老不足,比小有余。来到这人生的小更年期,不结婚吧是“剩女”,结了婚就是“妇女”,还有个跟结不结婚没关系,却令男人充满了AV瞎想的“熟女”,全是贬义词!


 

其实三十岁只是一个象征,不管是二十、四十还是七老八十,人在生存,就难免落入谷底心态,偏偏沉沦这事容易上瘾,越消极也就越消极。2010SB了,八零奔三了,七零奔四了,西药杀菌,汉方贴心,且以此书敦促各位剩女:聆听身体怨声载道,关照精神茁壮健康!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