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如何正确接收和识别房地产信息


房产地信息源(专家、媒体)公信力排行榜
——公众如何正确接收和识别房地产信息
 
先看一些对房地产业尤其是价格判断的信息:
 
老百姓望房兴叹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淮
 
明年房价不可能下降 只有上涨压力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在一些大城市已经很过头了。美国加利佛尼亚州房价与收入之比为8到10倍,而在中国的深圳、上海等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达到36倍,这令人担忧。——美国知名经济学家、《非理性繁荣》作者罗伯特·希勒教授
 
目前北京房价比迪拜泡沫高峰期还要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
 
中国人太有钱了 2010年房价还得涨
——有“任大嘴”之称的北京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
 
明年房地产价格可能还是会继续上涨,但不会有大的上涨空间
——经济学家、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产生泡沫,并且这个泡沫终将破裂。而万科为此已经提前准备。
——万科董事长王石
 
内地存在通胀风险 2010年将是房地产调整年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
 
目前的楼市不是回暖,是发烧,中国社会的主流购买力在下跌。
——著名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
——经济学家谢国忠
 
中国房市大泡沫随时会破灭 农民进城遥遥无期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
 
当前我国房价的上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控制房价的关键是要控制好货币与信贷的投放。如果不控制好货币,即使房价短期出现调整,但房地产泡沫膨胀的趋势不会改变,直到泡沫彻底破灭,就像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一样。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
 
楼市从高位下跌的“拐点”已经形成,刚性需求和投资需求得到了集中释放,支撑房价上涨的市场要素已经不复存在,短期内房价下调将成为定局。
——中国社科院2009年经济蓝皮书中对中国楼市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无论如何,各种指针均显示中国楼市确已泡沫化,并到了必须及早调整的地步。
——香港《大公报》
 
中国须防楼市泡沫爆破
 
 
看了以上信息,许多人可能有一个相同的感觉,那就是关于房地产的新闻真是乌七八糟,说什么的都有,让人无所适从。阿猫要说的是,关于同一个问题(指房地产),由于观察的立场不同,出现了截然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结论,这是当前房地产新闻的现状。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应如何接收和识别这些乱糟糟的信息呢?这就是阿猫要论述的问题。
作为媒体的受众,即媒体新闻信息的接受者,需要有识别新闻信息真伪的能力,也就是我们要能判断新闻信息的真实可信度有多大。这就要求,我们破除对媒体的完全信赖。不要以为媒体报道的,都是真实、客观、可信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市场化,各利益集团、势力集团觊觎媒体已久,如今,他们的黑手早已伸向原本是社会公器的媒体,对媒体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另一个方面,媒体随着市场化,也面临生存的压力。不少媒体或主动投怀送抱或被动顺从,满足利益集团的要求。如此,原本是看守社会公义的公共狗,慢慢变成了特定社会利益集团的私狗或家犬,它的叫声是看主子的脸色变换腔调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普通大众从媒体(无论是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获取信息,都要有选择地接收,而非全盘接收,否则就会被别人设计好的信息误导,那样,吃亏的就是自己。
如何识别和判断五花八门、纷繁多样的媒体信息呢?请抓住信息的一个命门——信息源,即说了什么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在说。这非常容易理解,贪官永远不会说自己贪污腐败,罪犯不会自证其罪。
信息可信度的大小,取决于信息源公信力的大小。信息源的公信力越大,它所发出的信息的可信度就越大,反之,亦然。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判断信息源的公信力呢?这也很简单,有两个尺度可以用来衡量,分别是利益关联度与学识素养。信息源与谈论话题的利益关联度越大,囿于利益限制,公正客观性就自然打折扣,公信力也就不强。而学识素养,则是看信息源在谈论话题领域是否资深、学术水平是否深厚、社会口碑与学术声誉如何。受雇于官方、利益集团的研究者,观点想中立都难。
有了以上的分析,我们回过头来就可以对房地产新闻信息源进行公信力的判定,有个这个能力,再来看各种房地产新闻,心里自然就坦然平静地多,而不会再像以前一样,看到有人说房价要涨,就心情紧张、出离愤怒和充满焦虑了。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对房地产信息源公信力的如下判断:
(1)对房地产的分析报道,境外媒体的公信力大于境内媒体,因为境外媒体与国内房地产界没什么利益关联,也不会受国内政府和利益集团的干涉。
(2)对房地产走势的研究判断,境外学者、专家的公信力大于境内的学者、专家,但如果境外的学者、专家受雇于与境内房地产业有关联的机构,比如摩根大通、高盛等机构,那么他的公信力也会大打折扣。
(3)政府财政保障的学术机构的公信力高于市场化的研究机构。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由于生存有保障,较少受到房地产企业的利益诱惑,公信力较强。
(4)综合性研究机构的房地产研究所的公信力高于房地产机构的研究所。
(5)中央媒体公信力高于地方媒体,这倒不是说中央媒体觉悟高,而是因为房地产广告的投放都是投放在地方媒体,这是由房地产广告的地域性决定的。
(6)电视媒体的公信力高于报纸,这和中央媒体公信力高于地方媒体的原因一样,源于房地产广告很少投放到电视,而是集中在报纸等平面媒体上。
(7)报纸的新闻版的公信力高于报纸的房地产类专刊。正规的媒体,新闻中心的记者一般不涉及广告经营,报道的中立性就大。而房地产专刊基本是广告部门来操作,受房地产开发商的干预最大,公信力最低,甚至是基本被开发商所圈养。(8)综合类媒体的公信力高于房地产专业媒体。和报纸的房地产类专刊一样,国内的房地产专业媒体,基本没有独立性可言,房地产开发商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自然惟开发商的命是从。因此无论房地产专业媒体如何标榜客观、专业、公正,都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如房地产导刊、新地产、楼市。
(9)各类媒体组织的各项论坛活动基本没什么公信力。
(10)房地产行业协会、房地产研究会之类的结构,在国内基本毫无公信力可言,比如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等。因此,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不用张口就能知道她讲话的内容。
(11)限于学识素养,一般时评人的房地产评论自然公信力较差,因为很多人根本就不懂,只是凭感觉发言。
(12)如果房地产界人物,敢于说真话,那么他的公信力也不错,至少不比时评人的公信力差,比如王石、潘石屹等。
(13)房地产代理等中介结构人员的公信力要高于房地产开发商,因为他们更看重交易量,而非房价。
 
有了以上的原则性判断,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的房地产信息源公信力排行榜了——
 
 
房地产媒体公信力排行榜(前十名)
(1)       新华社
(2)       凤凰卫视
(3)       中青报
(4)       南方周末
(5)       央视
(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7)       第一财经日报
(8)       21世纪经济报道
(9)       财经
(10)   中国新闻周刊
 
房地产研究机构(含个人)公信力排行榜(前十名)
(1)郎咸平
(2)中国社科院
(3)南方都市报社论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5)王石
(6)陈志武
(7)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
(8)谢国忠
(9)中国人民银行
(10)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